真正做到“专精”,你也能成为大师

章文一 2024-03-27 16:35:29

在生活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专家与大师,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璀璨明星。他们之所以如此出类拔萃,秘诀就在于他们对专业的深度挖掘与不懈追求。一个人要想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就必须沉下心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某一领域中,绝不能浅尝辄止,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许多人未能获得成功,并非因为他们缺乏才华或智慧,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成功需要专注,需要我们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这就是所谓的“专精定律”:只有深入钻研某一领域,我们才能在其中取得突破。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想象一下,你手中握着一个鸡蛋,用力去握,你会发现无论多么用力,鸡蛋都不会破碎。然而,如果你轻轻一磕,鸡蛋就会瞬间碎裂。这是因为当我们把鸡蛋握在手心时,力量分散在整个鸡蛋表面,压强变得非常小。而当我们把鸡蛋磕在一个点上时,力量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压强变得非常大,从而轻松破碎鸡蛋。

同样地,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像磕鸡蛋一样,用全身心的投入去攻克难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专精”这种精神和境界的反映。一个“专精”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高度“专精”于此时此地此事,人就会像被催眠那样,时空感觉变得扭曲,明明过了几个小时但感觉就像只过了20分钟,明明走了很长的路程可是感觉只走了很短的距离。人一进入这种时空扭曲的状态,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开发。那些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真正突出的人,都是在时空扭曲的状态下获得成功的,他们坐下来连续学习或者工作几个小时,却感觉只学习或者工作了一会儿,一点也不觉得疲倦,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成绩自然就会大幅提高。

牛顿曾这样说过:“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正因为“专精”,牛顿才在自然科学的探究与发现中有了“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惊世之作,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千古留名。

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莅临中山大学进行交流访问。在面对媒体记者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时,他谦逊而坦诚地表示:“关于很多问题,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丁肇中教授解释道:“过去的15年里,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寻找宇宙反物质的研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专注于实验。与我并肩工作的有600多位杰出的教授,我们的对话几乎仅限于物理学的范畴,对于其他领域的事情,我确实了解得不多。”

陈省身教授,自20岁踏入数学的神圣殿堂,直至93岁高龄辞世,他在这漫长的70余载中,始终与数学为伴,不离不弃。面对仕途的诱惑、商海的浮华,他始终坚守初心,如同一位孤独的舞者,在数学的世界里翩翩起舞。他曾坦言:“人际关系的纷繁琐碎,我无力应对。我的生命中,唯有数学才是永恒。数学,它是如此纯净,只需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便能描绘出无尽的奥秘。”陈省身教授视数学研究为世间至美之事,他沉醉其中,乐此不疲。在他92岁高龄之际,更是自费制作了名为“数学之美”的挂历,将数学的魅力展现给世人,希望更多的人能领略到数学的美妙。正是这份对数学的热爱与执着,让陈省身教授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他的生命因数学而绽放光彩,成为一颗璀璨的星辰,照耀着后人的前行之路。

同样,袁隆平一生只研究杂交水稻,先当农民,再当科学家。几十年风里雨里在田间劳作,他吃了比农民还多的苦头,付出了比农民还多的辛劳,终于得到了第一手科研资料,创造出了第一流科研成果,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确实,人世间要成就一番事业,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也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专注来自于目标的专一,目标专一才会集中精力、体力,才会越钻越深,越来越向目标靠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正是“专精”,聚集并放大了人的力量,从而推动牛顿、丁肇中、陈省身、袁隆平等人不断走向成功,终成大师。

因此,我们要想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成功,就必须像那些大师一样,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我们要抵制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跨越人生的新高度,极大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0 阅读:0

章文一

简介:一个热爱生活的心理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