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在河南遇一男子埋怨:你去了哪里?后来授中将军衔

才灿看历史 2024-03-21 12:22:06

1952年金秋,毛主席亲临河南开封视察黄河流域的防汛工作。

当他站在大堤上,看着不远处那奔腾的河水时,不禁心生感叹:“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们都能睡个好觉”。

他在来此之前,就曾听当地的工作人员提起过,黄河水面比开封地面还要高三四米,汛期时还要更高,一旦爆发洪水,下游几十万的老百姓都要遭受无妄之灾。

正因如此,毛主席给河南省委的同志们下达了重要指示,一定要将防汛工作干好。

视察工作结束之后,毛主席来到车站准备返回北京,却发现自己的专列前早已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

乌泱泱的人群发现毛主席的身影后,便一股脑地聚集过来。他们舍不得伟大领袖的离去,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和毛主席多待一会儿。

然而,就在毛主席与众人一一握手之时,原本柔和的眼神却突然凌厉起来。

他当即向前挪动了几步,来到一个身穿军装的中年人面前,仔细地上下打量了一番后,颇为激动地呢喃道:“你……你还记得我吗?20多年没有见面了,你究竟去了哪里?”

一字一句,全都充斥着不舍与幽怨。

幽怨的,正是对方20多年未曾露面、也没有任何的音讯,以至于自己一度以为,他早已牺牲在了哪个战场上。

而那名中年男子,此刻已经眼含热泪,几度开口却说不出话来。

缓了好久之后,他才哽咽着说道:“毛主席,是我不对,我想念您啊!”

那么,这位让开国领袖牵挂了20多年的中年男人究竟是谁?他和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两人再度重逢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要想解开这个谜题,还要从那个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开始说起。

1

1922年的春天,四川省广安县禄市乡一个只有十八九岁的少年来到了川军招兵处。

虽然他的年纪不大,但凭借着多年来干农活磨炼出的结实身板,还是受到了部队长官的青睐,将他收入麾下做了一名大头兵。

在登记簿上,他紧紧握着那根手指头粗的毛笔,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毕占云。

1927年,也就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毕占云已经升任营长,但此时的他不得已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原来,他手下的两个连长是共产党员,而根据上级师长阎仲儒的命令,他必须要将这两名连长处决。

接到这封命令的时候,毕占云不禁长吁短叹起来。

因为,这两名手下是共产党的事情,他其实早已知道,也曾想过将其踢出队伍。

可后来毕占云还是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在国民党队伍中多年,对于各级军官的军阀做派早已深恶痛绝。

长官欺压士兵,而士兵又转过头来欺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这样的情况他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他手下的这两名连长却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并没有仗着手中有枪做过任何出格的事情,反倒十分体恤士兵,对待老百姓也丝毫不拿架子,看到穷苦人家甚至还会主动帮忙干些农活。

二人的这番做法,让同是穷苦出身的毕占云大受感动,他的心中也经常会产生一个疑问:共产党人都是真心实意为了底层老百姓搞革命的一群人,为什么号称“国军”的己方要对他们赶尽杀绝呢?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甚至于一时之间,他都分不清自己身在国民党部队之中、其所作所为究竟是对是错。

但他清楚地意识到,手下的两名连长绝对不能杀。可是眼下二人的身份已经暴露,自己如果继续偏袒恐怕也会惹火烧身。

于是,毕占云主动找到了那两名连长,将长官阎仲儒的命令告知了对方。

看着他们一脸惊恐的模样,毕占云冷静地说道:“你们眼下最要紧的,就是保住性命,我这里已经留不住你们了,该去哪里是你们的事情,好自为之”。

随后,毕占云又从口袋里掏出四块银元分给了二人。

看着手中沉甸甸的银元,两名连长鼻尖一酸,竟噗通跪倒在地上,感激地说道:“营长,我们绝不会忘了您的大恩大德,我们……走了”。

当天夜里,趁着营房守卫换岗之际,毕占云便悄悄将二人送了出去。

第二天一大早,师长阎仲儒果然气势汹汹地赶来,见到毕占云便兴师问罪:“好小子,我前脚刚下枪决的命令,你后脚就把那两个共产党放走了?你肯定‘通共’!”

见长官大发雷霆的模样,毕占云毫不畏惧,他装作毫不知情地说道:“跑了?这不可能!”

他还装模作样地派出几名士兵四处寻找,最终也一无所获。

直到最后,毕占云才扼腕顿足着说道:“都怪我,没有及时把他们两个控制起来,竟然从我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了!”

看着毕占云精彩的表演,阎仲儒自然明白,这都是他耍的伎俩,可自己又没有证据,无奈之下只能以治军不力的罪名,将毕占云降职为连长。

2

1928年8月,毕占云部被调往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以组织红军部队进入湘南地区。

来到新的驻地之后,毕占云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无论是乡镇还是农村,处处都悬挂着鲜红的标语,“红军是解放穷人的队伍”、“红军官兵平等,不打人,不骂人”。

毕占云看到这些标语,再从当地老百姓闲谈时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看,红军确实是支军纪严明的人民军队。此刻,他的内心深深动摇了。

不久之后,他就接到了新的命令,上级要求他火速率领部队朝井冈山发起进攻。

手握这封电报,毕占云愤怒得双手发颤,他当着众人的面、歇斯底里地怒吼道:“这是明摆着让咱们当炮灰,逼着我们去送死!”

此时的毕占云,手下只有一个连的队伍、人数不足200人,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和红军主力打,那不是摆明了送死吗?

沉思片刻之后,他下定决心说道:“给国民党当兵真窝囊,我是不干了,明天就去加入红军,兄弟们想跟着我一起的、就留下来,要走的我也不拦着”。

此言一出,众人面面相觑,却没有一个人离开。

于是,他当即写了一封亲笔信,并托手下送到了井冈山,表达了自己起义的决心。

而当毛主席、朱德等人得知后,当即送来一封回信,热烈欢迎毕占云部加入红军的队伍。

1928年10月25日深夜,趁着夜色的掩护,毕占云带着一个连的队伍悄悄离开了驻地,朝着不远处的井冈山赶去。

行军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被人发现,毕占云还特意交待道:“任何人都不准讲话、不准抽烟、不准开手电,有什么情况也不准乱开枪,一切听我的命令”。

全连的战士们都是追随毕占云多年的老人,对长官的命令自然严格执行。

第二天下午,他们已经进入了井冈山山区,行走在曲折蜿蜒的小路上。

就在这时,一名大概3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骑马赶来,见到这支全副武装的队伍后非但没有任何慌张,反而一脸兴奋地问道:“你们的长官可是毕占云?”

由于不清楚此人的底细,而且连长有交代,对任何人都不准乱讲话,所以每个战士都守口如瓶。

见得不到对方的回应,中年男子这才亮明身份:“我是工农红军第一师党代表陈毅,奉毛泽东同志的命令前来接应毕占云部起义”。

闻听此言,毕占云这才从人群中走出来,激动地说道:“陈毅老兄,我是毕占云”。

就这样,在陈毅的指引下,毕占云终于带领部队来到了宁冈地区,见到了毛主席。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和这位红军创建者接触,看着对方平易近人的模样,还主动给自己倒水喝,毕占云的心中不禁感慨,这或许就是国民党部队与红军的差距,官兵人人平等。

不久之后,毕占云的部队被改编为红四军特务营,归军部直接领导。

而毕占云因起义有功,很快就在朱德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并先后担任红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红十二军102团团长等诸多职务。

3

1930年,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毕占云被调往福建,担任闽西红十二军参谋长、代军长,

不久之后,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展开多次“围剿”,中央红军不得已踏上了长征之路,而毕占云也在这个时候,和红军总部失去了联络。

而此时,敌人对福建一带也接连发起攻势,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为革命保留火种,毕占云冷静分析局势之后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向西进军与红军大部队会合。

此时的毕占云部没有后勤保障、没有友军增援,靠着将士们同仇敌忾的决心,硬生生在敌人的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口子。

他们为了隐蔽行踪,白天就寻找隐蔽地带休整,等到天黑之后再火速行军。饿了就吃野草树皮、渴了就喝溪水,坚决不仗着手中的枪炮欺压老百姓。

终于在1935年遇到了红八军团主力,并在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等人的邀请下,就任红八军团参谋长。

虽然在之后的日子里,毕占云参加了大大小小不下百场战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出了一份力,并且在建国前夕升任河南军区副司令员。但由于当时信息闭塞,久未得到毕占云任何音讯的毛主席,甚至以为他已经牺牲在了福建、或是长征的途中。

直到1952年,毛主席因为黄河水患问题、亲自来到开封一带视察防汛工作,这才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这个熟悉的身影。

起初的时候,毛主席并不确定近在咫尺、身着军装的这个人就是毕占云,但经过几番打量之后,毛主席这才走上前去,试探性地问道:“你……你还认识我吗?”

毕占云看着毛主席也是十分欣喜,他满怀激动地回答道:“毛主席,我当然认识您,我是毕占云啊!”

听到对方的这句话,毛主席欣慰地笑了起来,原来毕占云没有牺牲。

他再次好奇地问道:“20多年没有见面,你究竟去了哪里?连个消息都没有”。

看出毛主席的关心,毕占云这才将自己前往福建任职之后的事情说了一遍,而他现在,已经是河南省军区司令员了。

说完之后,他还愧疚地说道:“主席,是我不好,一直也没给您写过信,可我也想念您啊!”

得知对方一切都好,并且膝下还有5子3女,毛主席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毕占云只要前往北京参加会议、或者是向军委汇报工作,总是会到中南海丰泽园看望毛主席,就算军区事务繁忙不能入京的情况下,也会经常给毛主席写信问候。

1955年2月8日,全国人大一致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并将在不久之后正式为现役军官授予军衔。

当负责此项工作的罗荣桓将授衔名单呈交上去之后,毛主席便仔细地翻看起来。

可不多一会儿,毛主席就微蹙着眉头问道:“这个毕占云怎么只是少将军衔呢?”

一旁的罗荣桓赶紧给出了解释,毕占云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而且无论是从战功还是资历来看,少将军衔是最合适的。

毛主席稍加思量后缓缓开口:“依我看,还是授他中将吧,当初红军在井冈山的时候,他是最早选择起义投诚的一批,起到不小的宣传作用”。

最终,在毛主席的提议下,毕占云被授予中将军衔。

对于毕占云而言,军衔并不重要,当初他选择退出国民党、追随红军一生南征北战,就是为了看到老百姓能够真正当家做主的那一天。

而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也算是没有遗憾。

1 阅读:83

才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