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得知张灵甫遗孀身在美国,病重的周恩来怒道:把她找回来

才灿看历史 2024-05-12 19:55:11

1973年的秋天,解放军305医院病房内的周恩来总理面色苍白,颇为疲惫地躺在病床上。

这是自他被确诊身患癌症之后,第一次短暂地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而在此之前,周总理是极为抗拒住院的,毕竟办理住院手续需要耗费太多时间,而且处理工作又十分不方便。但这一次,在毛主席、邓颖超等人的一再要求下,他才只好暂时放下倔强,答应到医院里小住几天。

隔着明亮的窗户,一眼望去便将不远处北海公园的大半景色尽收眼底。

琼岛之上的白塔,在郁郁葱葱的嫩绿灌木的陪衬下,显得温润如脂。耳边依稀传来阵阵燕雀的叽喳声,虽然听上去杂乱一些,但却如此美妙动听……

就在周恩来欣赏着如此优美的乐章之时,门外却突然传来了一阵嘈杂之声。

“您就让我进去吧,我确实有重要的事情找周总理!”一个男人急切的声音响了起来。

与此同时,值班护士也用尖锐的嗓音回应道:“那可不行,我们院长交待了,周总理现在需要静养”。

原来,为了给周总理创造良好的休息条件,从他住进医院的那一刻开始,院长就安排了一名护士守在病房门口,拒绝所有人来打扰。

听到门外男子因与护士协商失败而发出的连连叹息声,周恩来不禁挑起嘴角笑了起来。

他早就听出来了,被挡在门外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助理熊向晖。

此人在战争年代长期潜伏在敌人内部、从事地下工作,并靠着能文能武、胆大心细取得胡宗南的信任,可算是立下过赫赫功劳的老革命,可现如今却在一个小护士面前吃瘪,着实令人忍俊不禁。

但毕竟有正事要谈,周恩来决定替熊向晖解围,于是用尽力气呼喊道:“是向晖来了吗?麻烦护士小同志让他进来吧,我们就谈几句话”。

周总理的这句话起到了效果,房门应声打开,熊向晖则手拿一份文件、快步走了进来。

刚刚站定,他便将文件递了上去,随后说道:“总理,您嘱咐的事情都查完了,王玉龄确实在美国”。

闻听此言,周恩来缓缓点了点头,随后接过文件翻看了起来。

熊向晖口中的这个王玉龄,是原国民党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的遗孀。

1948年底,随着反动派在全国战场上接连溃败,再加上丈夫战死,没有依靠的她只好带着老母亲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跑到了台湾。后来,在国民党诸多将领们的帮助下,她又孤身一人到了美国。

等到周恩来将资料仔细看过一遍之后,这才颇有些气愤地说道:“简直是胡闹嘛!”

“你马上联系驻加拿大大使黄华,一定要竭尽所能,把她找回来”。

那么,周恩来在听到熊向晖的汇报之后,为何表现得如此气愤呢?

王玉龄只不过是反动派败军之将的遗孀,他为何对此人如此重视?之后又发生了些怎样的事情呢?

相差25岁的恋情

王玉龄出生于长沙的一个商贾家庭,经过祖上几代人的积累,她一出生便过上了养尊处优的优渥生活。

在她5岁那年,父亲王树南因病去世,母亲为了避险,便解雇了家中所有男佣人,并且对王玉龄也严加管教起来。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王玉龄对外面的世界也越发好奇,于是在她的一再央求下,母亲只好答应让她前往长沙女校就读。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里,王玉龄接触了大量宣扬进步思想的书籍,并亲眼目睹日寇的残虐暴行,心中也逐渐萌生出上阵杀敌的念头。

可当她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母亲的嘲笑。

“你个女儿家还想去当兵?你能干什么呢?你会打枪、还是会带兵?就算是随军的伙夫还有一手好厨艺呢,你会烧菜吗?”

面对这一连串的拷问,年幼的王玉龄怔在了原地。

她苦思冥想了许久,发现自己除了读过几年书,会些琴棋书画的本领之外,其他的事情根本一窍不通。

无奈之下,她只好打消了参军的念头,但同时对在前线抗日的将士们也愈发仰慕起来。

1945年,年仅17岁的王玉龄与42岁的张灵甫相识,并很快确立了恋人关系。

当然,这场恋情也遭到了王玉龄母亲的强烈反对,但那时张灵甫已是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抗日名将的身份让王玉龄倾慕不已,任凭母亲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

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结束,张灵甫为了能够抱得美人归,特意请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出面,最终确立了这门婚事。

虽然年龄差距极为悬殊,但丝毫不影响两人婚后的甜蜜生活,张灵甫也极为宠溺这个年轻貌美的妻子。

当时,张灵甫的顶头上司是身为第二绥靖区司令的王耀武,日本投降后曾在南京住过一段时间。

长官来到自己的管辖区,张灵甫自然要设宴为其接风洗尘,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宴会即将开始之际,有人竟然提议让王玉龄也出席晚宴、向长官敬一杯酒。

然而, 当王玉龄听说这件后,当即耍起小姐脾气,振振有词地说道:“我和王耀武又不相识,而且男女有别,小时候我家里连男仆都没有,现在怎么能去给你们的王司令敬酒呢?”

此言一出,引起南京卫戍区军官们的不满,他们甚至私底下偷偷议论,这位军长夫人不识大体、整日里净耍小脾气。

张灵甫则对妻子表示无条件支持,便对众人说道:“玉龄说的有道理,让一个女人家抛头露面算什么事”。

由此可见,张灵甫对妻子是极为呵护的。

而不久之后,王玉龄也怀上了身孕,每日都憧憬着未来三口之家的甜蜜生活。

孟良崮之战

现实总是充满戏剧性的,王玉龄在刚刚生下一个男孩之后,张灵甫便接到了作战任务。

1946年夏天,张灵甫的第74军改编为整编第74师,并奉命火速赶往苏北、山东地区。

接到命令的这一刻,张灵甫就隐约感到了一丝不安,在与妻儿分别时递给了对方一把手枪,并嘱咐道:“此次拔营前途未卜,倘若我战死,希望你能够用此枪自决”。

张灵甫的预感是正确的,1947年5月,当他率领反动派部队孤军深入,对驻扎在孟良崮一带的华东野战军部队发起偷袭的时候,却不知自己早已陷入包围圈之中。

任凭他如何做无用的反抗,都挽救不了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最终,反动派整编74师被全歼,张灵甫也战死在了孟良崮。

在临死之前,他还特意留下了一封绝笔信,希望妻子带着儿子好好活下去:

“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绝成仁……老父亲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

在此之前,张灵甫确实有过若战死、妻子自杀陪自己共赴黄泉的想法。

但真到命悬一线那一刻,他却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

毕竟孩子太小,需要人照顾。而王玉龄也很年轻,还有大把的青春年华,张灵甫绝对是不忍心的。

从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悲痛欲绝的王玉龄便将自己锁在家中,整日靠着酒精的麻醉来宣泄心中的苦闷。

当然,年轻貌美的她也不乏有众多追求者,但无论追求者们使出浑身解数,王玉龄都不为所动。

1948年底,随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军部队迅速向南集结,蒋介石企图建立独裁政府的野心也即将破灭。

在这样的形势下,无依无靠的王玉龄只好随波逐流,带着老母亲和年幼的儿子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轮渡。

虽然张灵甫生前在国民党内的名头不小,但毕竟世态炎凉,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发放的抚恤金经过层层克扣之后,落到王玉龄手中少之又少,她的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好在时任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是王玉龄的姨夫,靠着这层关系,她得到了前往美国打拼的机会。

1953年,经过王玉龄的不懈努力,最终考入美国纽约大学学习财会专业。由于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她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干些兼职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学成毕业之后,王玉龄先是在罗斯福医院找了份会计工作,后来又顺利通过面试,进入航空公司工作。

虽然事业已经稳定,但她的生活过得依旧拮据,毕竟还有母亲和孩子指望自己养活,所以王玉龄能省则省,攒下的钱每个月都会汇入给儿子创办的账户。

随着儿子张道宇慢慢长大,尤其是在得知父亲的事情之后,也动了报考军校的想法。

然而,当王玉龄得知这件事情后,当即写了一封信,打消了他的这个念头。

“你是我唯一的孩子,当兵太危险了,你的父亲就是例子。我宁愿你过一辈子平庸的生活,也不愿你再给蒋家人卖命”。

也许,正是因为张灵甫战死对王玉龄的打击太大,所以她才坚决反对儿子继续投身于国民党部队的愿望。

“把王玉龄找回来”。

王玉龄退休之后,对美国那种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越发反感,她的心中一直有个夙愿,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故乡、安享晚年,同时也能去丈夫牺牲的地方看一看,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可每当落叶归根的想法涌起时,王玉龄也不免迟疑担忧起来。

毕竟亡夫张灵甫是反动派军官,也做过一些错事,倘若自己真的回到故乡,会遭遇些什么呢?

一时之间,王玉龄难以抉择,那份夙愿也只能深埋在心底。

好在她在美国生活的30年时间里,结识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华人华侨同胞,在他们的帮助下,王玉龄期盼回国的想法传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耳朵里。

对于此事,周总理是十分重视的。

毕竟张灵甫虽然是反动派军官,但王玉龄和孩子是无辜的。

于是,周恩来便交待给熊向晖一个任务,那便是打听一下王玉龄的情况,如果对方真的想回国,组织上可以为她提供帮助。

很快,熊向晖便将调查得到的结果带了过来,而当周恩来看过之后,却异常愤怒。

他没有想到,王玉龄的生活竟如此困苦,初到美国时连生活费都没有,实在令人痛心。

周恩来盯着那份资料翻看了许久,才喃喃说道:“简直是胡闹,真没想到她竟然过得这么困难……”

周总理痛心的是,蒋、宋夫妇只顾着在那一隅之地维护自己的独裁政权,放纵高官贪图享乐,却对于阵亡将领的遗孀不管不顾。

沉默了许久之后,他又马上吩咐道:“联系黄华,一定要竭尽所能,把王玉龄找回来”。

黄华是新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由于当时中美还未建立外交关系,所以只能请他出面寻找王玉龄。

最终,在周恩来总理、黄华的共同努力下,一封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邀请信被递交到了王玉龄的手中。

看过信件之后,王玉龄终于打消了心中的种种顾虑,于1973年秋天回到了祖国。

考虑到王玉龄生于长沙,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特意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摆下接风宴席。

湘潭正欢之际,已身患重病的周恩来艰难地站起身,对王玉龄深深鞠了一躬。

就在她感到惊愕之际,周总理这才痛心地说道:“希望你能够节哀保重”。

“张灵甫是黄埔军校四期生,而我又在那里做过政治部主任,他在军事方面颇有造诣,只可以误入歧途”。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过了这么多年时间,王玉龄心中的痛苦也逐渐消散,毕竟张灵甫落得这般下场,也算是他咎由自取。

2007年4月28日,年近八旬的王玉龄在家人的陪同下,终于来到了令她割舍不下的孟良崮。

走近丈夫战死时的那处洞口,并且在得知张灵甫的遗骸就被安葬在这里时,她开着玩笑道:“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19岁丧夫,70多年未曾改嫁,含辛茹苦将孩子拉扯长大,这份忠贞不渝的爱情值得人们敬佩。

37 阅读:10449
评论列表
  • 2024-05-14 13:47

    只要是抗日牺牲的,为了民族大义牺牲的,哪怕是国民党军人也应该给他们应有的荣誉

  • 2024-05-15 11:38

    令人尊敬

  • 2024-05-23 10:26

    大义

  • 2024-05-16 16:14

    英雄

才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