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会议上,特朗普又闹意外,但闭口不提中国,各国代表顿时都“沉默”了,王毅的劝告起作用。当地时间9月23日,第80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据CNN报道称,特朗普在登台之后,表示自己的提词器坏了,这或许是个不祥的征兆。 紧接着,他在联大演讲的内容就分为两点:其一是阐明自己的政策与努力,其二便是抨击拜登政府。CNN统计,在正常演讲内容中,共提到六次拜登的名字。这次各国代表从“嘲笑”转变为“沉默”。 一边是昔日惯于在国际场合对中国高声指责的特朗普,意外地调低了抨击中国的分贝,转而将炮火猛烈对准国内政敌拜登; 另一边,中国外长王毅在北京会见美国议员时,给出了“中美是伙伴而非对手,更不是敌人”的清晰定义。 对华“极限施压”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过去几年,特朗普政府开创的对华高强度舆论战、贸易战、科技战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凝聚了部分国内共识,但也让美国社会和企业切身感受到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 无休止的、缺乏新意的对华指责,在国际社会已产生“审丑疲劳”,甚至可能引发盟友的疏离感。 此时适度降低调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以退为进”,意在重新评估策略,为未来可能更具针对性的行动积蓄空间,或试探中方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底线与反应。 因此,联大会场上各国代表从昔日的“嘲笑”转为如今的“沉默”,这种“沉默”或许并非源于认同,而是对一种更为复杂难测的美国政治秀的观察与警惕。 特朗普的“刀刃向内”,恰恰暴露了其外交政策高度服务于内政、高度工具化的本质。 相较于特朗普演讲的戏剧性,王毅外长在北京的会谈则展现出中方一贯的战略清晰与定力。 “中美是伙伴而非对手,更不是敌人”这一定义,看似平实,实则内涵深刻,是中方在当前局势下的一次重要政策宣示和主动塑造。 这一定义首先是一种原则的重申与底线划设。 它明确否定了美国一些势力竭力鼓吹的“新冷战”和“中美脱钩”论调,强调了中美合作共赢的潜在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美方对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方通过这一定义再次明确了自身的基本立场和期望方向,为动荡的双边关系提供了某种“压舱石”般的稳定性。 其次,这是一种富于建设性的对话邀请。 在王毅与美国议员代表团进行长达三天的密集交流后抛出这一定义,表明中方清晰地捕捉到了美方(包括行政和立法部门)内部存在的理性务实声音。 这一定义是向这些愿意接触与沟通的力量发出的积极信号,意在鼓励和扩大美国国内对华理性认知的阵营,共同抵御“政治正确”式的反华狂热。 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一种着眼于长远的风险管控智慧。 无论美国国内政治如何喧嚣,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关系的本质是竞合交织、深度相互依存的。 中方通过清晰界定“伙伴”而非“敌人”的关系,旨在为最坏的情况设置防火墙,防止双边关系因误判或意外事件滑向全面对抗的深渊。 中方的“劝告”其作用或许不在于立竿见影地改变某一方的具体政策,而在于持续地提供一种不同于零和博弈的叙事框架和选择路径。 当“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在实践中碰壁,当“脱钩断链”的成本日益显现,中方所倡导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其现实合理性和长远吸引力就会逐渐浮现。 特朗普言辞的微妙变化,或许正是这种大环境变迁的一个侧影。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前景已然明朗化。 恰恰相反,我们正步入一个更为关键的阶段。未来的核心悬念在于: 美国政治极化的漩涡,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容纳对华政策的理性与稳定性? 中美之间围绕科技、地缘政治、规则制定等核心领域的结构性竞争将持续存在,双方如何在这种不可避免的竞争中,有效管理分歧,并找到诸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经济稳定等全球性议题上的合作空间? 王毅外长的“伙伴”定义,为破解这些悬念提供了一把钥匙,但钥匙的使用权,终究掌握在两国决策者与人民的共同选择之中。 这场关乎世界未来的大国博弈,其最深层的答案,或许并不完全取决于外交辞令的转换,而将见于双方下一步具象化的行动之中。 读者诸君不妨拭目以待:在下一轮的风云变幻中,是短期的政治算计继续主导美国的对华言行,还是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理性能够最终占得上风? 这将是观察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最核心谜题。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首发内容结合AI辅助完成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特朗普急赴联合国,他终于想通:中国已经做好准备,容不得他迟疑特朗普一向喜欢“
【5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