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抛售1800亿美债后,特朗普有个不好预感,美方派人来华面谈。 美国财政部发布的2025年7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在该月减持了高达257亿美元的美债,折合人民币约1829亿元。 截至8月末,官方黄金储备已达到7402万盎司,且已连续10个月实现增持。 彼时,美国国会预算谈判陷入僵局,9月30日是财政拨款的最后期限,若无法通过预算案,联邦政府将面临关门危机。 9月19日,中美元首刚刚通了电话。9月21日,美国一个由两党组成的跨党派国会议员代表团抵达北京。 这并非一次孤立的资产调整,而是嵌入宏观战略棋局中的关键落子,其背后交织着国家金融安全、全球资产配置逻辑演变以及大国战略互信的复杂考量。 中国对美债的“逢高减持”,首先源于对国家外汇资产安全性与收益性的理性计算。 在美联储为应对通胀而持续加息后,美债收益率一度走高,为持有者提供了减持的有利窗口。 抓住时机实现部分收益,是任何成熟投资者的本能反应。 更深层次看,此举是对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持续膨胀、两党政治极化加剧财政政策不确定性所带来潜在风险的审慎对冲。 当美国国会预算谈判屡陷僵局,政府停摆风险周期性发作,债务上限沦为政治博弈工具时,美债作为全球最主要避险资产的“无风险”光环正持续衰减。 中国作为主要债权人,通过减持降低风险敞口,是负责任资产管理者的必然选择。 其次,这一行动体现了中国推动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提升韧性的长期战略意图。 将部分资金从美债转向增持黄金等非美元资产,有助于优化储备结构,降低对单一货币和单一资产类别的过度依赖。 黄金作为历久弥坚的终极价值储藏手段,其增持传递出对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警惕。 这并非旨在挑战美元地位,而是基于现实风险管理的防御性布局,是维护国民经济成果的必然要求。 美国跨党派议员代表团在敏感时刻迅速访华,其急切心态可见一斑。 表面上是遵循惯例的战略沟通,实则反映了美方面对内部财政压力与外部债权人信心动摇的双重焦虑。 美国当前政治生态的深度撕裂,使其财政纪律和债务管理能力受到空前质疑。 中国作为第二大海外持有人(注:日本为第一大)的持续减持行为,即便不直接触发市场恐慌,也在潜移默化中动摇着市场对美债无限吸纳能力的信仰。 美方代表团此行,核心目的之一在于进行“信心修复”,试图通过直接对话稳定关键债权国的预期,避免减持趋势形成示范效应,从而推高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加剧其财政困境。 同时,这也是一次战略试探,意在摸清中国在金融领域,特别是在美债问题上的底线与未来意图。 中美关系历经波折,任何重大经济决策都被置于地缘政治的天平上衡量。 美方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流,评估中国后续可能的政策选项,并试图在经贸谈判中寻找杠杆或交换条件。 中美的此次互动,是更宏大历史进程的缩影。 它揭示了以美元为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正面临多重挑战。 俄乌冲突后,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的行为,促使更多国家反思过度依赖美元体系的脆弱性。 尽管美元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主导地位,但“去美元化”的涓涓细流正在汇聚,各国推动储备多元化和本币结算的尝试日益增多。 中国的减持行为,可视为对这种全球性趋势的一种顺应甚至温和推动。 它并非意在发动一场“货币战争”,而是倡导一个更加多元、平衡、 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 这与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理念一脉相承,即追求一个更少单边制裁威胁、更多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 未来的核心悬念在于,中美能否在金融相互依存与现实战略竞争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 中国减持美债会否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渐进的过程,其节奏和规模将如何把握? 这将取决于多重因素:美国能否有效治理其财政痼疾,重建财政纪律和国际社会对其债务管理的信心; 中美关系整体氛围能否出现实质性改善,为更深层次的经贸金融合作创造条件。 对于中国及国际社会,则需共同探索如何在降低对美元过度依赖的同时,避免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实现平稳过渡。 中国减持美债与美国代表团的匆忙来访,是静水流深下的历史性瞬间。 它标志着全球金融权力格局正在发生静默但深刻的重构。 这一过程并非零和游戏,其最终形态将取决于主要经济体如何协调内部治理与外部关系,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承担起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共同责任。 读者不妨思考:在美元信用面临国内政治侵蚀和国际信任考验的背景下,未来十年,哪种资产或货币组合最有可能崛起,成为全球储备体系中有力的平衡者? 这场关乎未来经济秩序的宏大叙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首发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A股不是没人玩,是玩法变了。2.4亿散户还在,但手里攥着的,早不是当年那张入场
【16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