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号,央视新闻一档军事节目中,已经公开了下一艘航母的关键词。 那就是核动力! 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突破,咱们早把航母建造的家底攒得厚实。现在喊出核动力10万加,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毕竟咱们早过了“有没有航母”的焦虑期,现在要拼的是“能不能远洋硬刚”的真本事。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技术底气。中核集团今年4月发布的那份《小型模块堆通用用户要求文件》,1180多项指标可不是摆样子的。 里面藏着的船用核反应堆技术,早就在陆上项目里练过手了。甘肃武威那个液态钍基熔盐堆最有代表性,2023年10月首次临界,去年6月就实现满功率运行,今年更是稳稳当当连续发电。 这玩意儿牛在哪?它用液态熔盐当冷却剂,不用像传统反应堆那样靠高压维持,就算出故障,熔盐会自己流进地下安全罐,根本不用担心堆芯熔毁。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了几十年都没搞定的技术,咱们花15年就做成了全球独一份。 福建舰的建造经验更给足了信心。2018年底重启施工,2022年6月就顺利下水,不到四年时间拿下8万吨级电磁弹射航母。 江南船厂那套总段建造法太给力了,不同模块分到各个车间并行作业,效率直接拉满。 大连船厂也没闲着,2023年动工的新船坞里,卫星图像都能看到堆着的巨型模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10万吨级航母准备的。现在两大船厂都具备超级航母建造能力,这就是量产的底气所在。 再想想远洋战略的实际需求。2022年辽宁舰编队那次远海训练,遭遇美军“林肯”号和“里根”号双航母夹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当时美军两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带着F-35C隐身战机,咱们歼-15飞行员硬是从8000米高空缠斗到2000米低空,055型南昌舰更是前出上百海里逼退对手。 可那场硬仗也暴露了常规动力航母的短板——辽宁舰身后得跟着补给舰,续航能力远不如核动力航母。现在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早跳出近海,亚丁湾护航、远海训练常态化,没有核动力航母的长续航,怎么在远洋保持存在感? 舰载机配套也早就跟上节奏了。福建舰甲板上,歼-35隐身战斗机、空警-600预警机已经多次现身。 歼-35性能对标F-35C还略有超越,空警-600的雷达系统比美军E-2D更先进。这些宝贝疙瘩要是放在常规动力航母上,简直是顶级跑车装了个家用发动机。 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就能完美匹配,四个电磁弹射器提高出动效率,充足电力还能支撑未来的定向能武器。海军政委袁华智今年两会提到“第四艘航母动力类型很快官宣”,现在看来真是说到做到。 标准化量产这事更不用愁。中国造船业现在可是世界第一,055型驱逐舰批量下水、护卫舰像下饺子一样,靠的就是标准化生产。航母搞成标准级后,零部件通用率上去了,建造周期能进一步缩短,维护成本也跟着降。 按现有工业链推算,2027年起一年下水一艘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完全可行。福建舰从开工到下水用了五年,下一艘有了成熟技术和工艺,速度只会更快。 有人担心技术风险?咱们向来是“小步快跑”稳扎稳打。“玲龙一号”陆上模块堆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审查,钍基熔盐堆连续稳定运行,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八次海试零失误。 这些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成果。央视敢在军事节目里公开“核动力”关键词,本身就说明技术上没了后顾之忧。 说到底,下一艘核动力航母的到来,标志着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彻底转变。以前咱们羡慕美军核动力航母全球部署,现在自己也能造了,而且造得更智能、更高效。 福建舰入列让中国迈入三航母时代,核动力航母则会让中国海军真正具备远洋作战能力。这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守护咱们的海上利益。 央视说“稳了,这下稳了”,稳的不只是航母动力,更是中国工业的硬实力和民族自信——这种踏实感,比任何口号都让人提气。
中天专家:原来以为电磁弹射很难,因为美国的福特号航母,测试3年5个月。而福特级的
【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