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11 05:37:24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美国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说白了,现在最可怕的,远比芯片断供要可怕,你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评论,喷留学生,骂他们是间谍,甚至连格力电器都高调宣布,坚决不招留学生,这种风头,真的是把这些曾经拼了命去国外深造的年轻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说这话的尹志尧,自己就是“海外深造后归国效力”最鲜活的例子。这位81岁的老人,祖籍安徽,生在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有留学经历,打小就浸在浓厚的求知氛围里。1962年他考入中科大化学物理系,后来在中科院工作过,36岁那年才赴美留学,拿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时已经40岁。谁能想到,这个“大龄留学生”后来会在硅谷闯出一片天——从英特尔的工艺工程师,做到泛林半导体的研发经理,亲手开发出“彩虹号”刻蚀机,把濒临倒闭的泛林带成行业第一。再后来,应用材料公司挖走他当副总裁,管着年营收20亿美元的业务,手握280多项专利,行业一半企业都在用他参与研发的设备。 2004年,即将60岁的尹志尧本可以在美国安享退休生活,拿着百万年薪颐养天年。可在北京四中校友、时任上海经委副主任江上舟的邀请下,他动了心。江上舟那句“我已癌症晚期,豁出命也要造中国自己的刻蚀机”,戳中了他藏了二十年的心事——自己半生都在为美国半导体产业添砖加瓦,祖国的芯片设备却90%依赖进口,这滋味太不好受。他毅然带着15人的团队回了上海,在浦东创办中微公司,从零开始啃刻蚀机这块硬骨头。 那会儿的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几乎是空白,研发条件比硅谷差远了。刻蚀机要在真空环境里用高能粒子束在硅片上刻出纳米级电路,精度要求比头发丝细万倍,难度不亚于两弹一星。尹志尧带着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熬了三年,才拿出第一台CCP刻蚀机。更糟的是,老东家泛林半导体还告他们侵权,查了两年半、翻了600多万份文件,最后证实中微的技术全是自主研发,官司输得一败涂地。就这样磕了二十年,中微的刻蚀机精度做到了0.02纳米,远超国外巨头的3到5纳米量产水平,2024年营收突破90亿,光刻蚀设备就卖了72亿。今年,尹志尧干脆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变回中国籍,用行动回应了所有质疑。 可就是这样一位“海归标杆”,要是放在现在的舆论场里,说不定也会被喷几句“间谍嫌疑”。格力那句“不招留学生”的话被炒得沸沸扬扬,可很少有人提这话是即兴之言,更没人看数据——中微研发团队里40%是海归,中芯国际的海归占比37%,上海东方新港的海归工程师超35%,这些芯片领域的突破全靠他们撑着。2020到2023年,近4000名华人科学家归国,最集中的就是芯片行业。就连两院院士里,都有30%是海归,钱学森、邓稼先哪一个不是留过学的国之栋梁? 邱震海说美国能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这话戳中了关键。美国靠开放吸引全球人才,我们却在把自己培养的精英往外推。去年广东、山东、北京的选调生都取消了海外高校范围,一些企业也对留学生关上大门,可真要搞芯片研发,光靠本土培养远远不够。中微2024年砸了24.5亿研发费,增速近95%,就是因为要跟时间赛跑,而人才从来都是赛跑的关键。个别泄密案例确实该警惕,但把所有留学生一棍子打死,本质上是对人才的不信任,更是给美国送助攻。 芯片断供可怕,可人才断流更要命。尹志尧们用二十年证明,海外深造不是“叛国”,而是为了把先进技术带回来。要是哪天没人愿意出去学,也没人敢回来干,那才是真的没希望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马克

马克

2
2025-10-11 18:12

[赞][赞][赞]

猜你喜欢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