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临时性接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其实伊朗找上北斗,真不是挑来拣去后的选择,纯粹是被GPS逼得走投无路了。过去几十年他们一直用美国的GPS,到最后才发现这东西根本就是个“定时炸弹”。 对手拿着GPS当武器用,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据说就是顺着GPS信号,精准定位到伊朗的将军和顶尖科学家,把人一个个找出来的。 到了战场上更被动,导弹里装了GPS芯片,还没飞出去就成了对方防空系统的活靶子,简直是主动送人头。 这种不安全感早就从军事领域蔓延到老百姓的生活里了。网约车接不到单,电商货物送错地方,连海上跑的油轮都时不时“迷路”,整个国家因为信号不稳定乱成一团。 这时候北斗送上门来,几乎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北斗的控制权在中国手里,不受西方随便干扰,还特意针对中东地区强化了信号,精度能达到半米。 可就算北斗能解眼前的危机,伊朗的面子也得顾着。亚兹达尼安说的“临时性”,政治味道比技术判断浓多了。毕竟被西方制裁了几十年,伊朗最怕的就是被人说又找了个新靠山。 所以一边老老实实用着北斗,一边喊着要自主研发,本质上就是想摆出“我只是借个力,绝不当附庸”的姿态。 这话首先是说给国内人听的。用“三到五年搞出自研系统”的目标给民众和科研人员打气,把技术上的被动,转变成一种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是说给老对手们听的:别觉得我们离了谁就活不了,我们有自己的底气。这大概就是伊朗在地缘夹缝里练出的生存哲学,里子和面子得兼顾。 但口号再响亮,现实的鸿沟摆在那儿。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是“顶级俱乐部”,全世界也就四个玩家。 想从零建一个,真不是砸钱就能成的。且不说天上得有至少二十四颗卫星稳定运行,地上还得有庞大的站网支持,背后更需要海量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业链。 就说卫星上的原子钟,得做到300万年才差1秒的精度,现在全世界也就少数几个国家能自己造。 伊朗的航天实力确实有点底子,能发卫星也能造火箭,但细看之下全是短板:发射的大多是近地轨道的小卫星,寿命短;运载火箭成功率不高,推力也不够。 更要命的是,西方把高精度原子钟、核心芯片这些关键部件卡得死死的,没有这些,导航系统的“心脏”根本跳不起来。 所以有伊朗官员私下里承认,就算只搞个覆盖中东的区域系统,没个十年都没戏,三到五年的说法,更像是提振士气的政治口号。 说到底,伊朗这是在演一出复杂的战略戏。一边紧紧抓住北斗这剂“临时解药”,治好GPS留下的旧伤;一边用自研导航系统这个“远期目标”,给自己画一张未来的大饼。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嘴上说临时,实际离不开”的状态估计会一直持续。北斗会是它安全感的靠山,而那条自主研发的路,注定又远又难。
要出大事情了,有说法巴基斯坦将向伊朗转让10架歼10战机。几个小时时间,多架俄罗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