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道出了真相!日本表示,对于中国的反制,美国明显出现了误判!10月11日,日经新闻网表示,为什么这一次中国出手非常的重,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美国9月底强化了“实体清单”的50%规则的穿透性原则,这一规则可能影响到中国数千家企业的出口。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50%规则”原本是美国财政部的制裁手段,现在被商务部用到了出口管制上,核心就是“连坐”——只要中国母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其直接或间接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哪怕是设在马来西亚、越南的海外工厂,也自动被划入制裁范围。 更狠的是“穿透性原则”,连VIE架构都不认,直接追到实际控制人头上,等于堵死了中国企业借海外子公司规避管制的路。 9月29日美国正式强化这一规则后,一下子把风险扩大到数千家中国企业,从芯片、AI到制造业,只要有海外布局的企业全被架在了火上烤。 有人早就预警,这会让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面临“完全失败”的风险,国内供应链的合规风险也会像水波一样扩散开来。 美国这哪是管控技术,分明是想把中国企业从全球产业链里硬拽出来,断人活路的心思藏都藏不住。 可美国的第一个误判,就是把中国的克制当成了软弱,以为拿捏住了产业链就能为所欲为。 日经新闻网直言不讳,美方笃定中国会为了经济利益忍气吞声,可他们忘了中国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被动接招的样子。 10月8日国庆假期刚结束,商务部就连发4份公告,反制措施精准得像外科手术:先是把钐、镝等中重稀土,从开采到冶炼的全链条技术都纳入管制,甚至境外企业产品只要含0.1%中国稀土成分,出口就得拿中国许可证。 这一下就掐住了美国的命门,要知道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洛克希德·马丁的稀土库存只够撑3到6个月,而美国本土重建供应链至少要5年,偏偏这时候美军F-47六代机研发正缺稀土,需求量是F-35的两倍,中国设置的过渡期刚好卡在这里。 紧接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高通立案调查,宁波舟山港开始对歧视性收费的外国船舶征特别港务费,一套组合拳下来,彭博社都哀叹“中国精准切断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氧气”。 美国商务部原以为能靠规则压制中国,没想到中国直接掀了棋盘,打在了他们最依赖的产业链痛点上。 更可笑的是美国第二个误判:严重低估了自己对中国产业的依赖程度,还把中国的提前布局当成了临时反击。 特朗普政府之前砸4.39亿美元建本土稀土链,可加州矿的冶炼纯度连军工标准都达不到,最后还是得偷偷借道巴基斯坦的精炼厂,结果现在这家工厂因为用了中国设备技术,也被纳入中国的管制范围,美国磁铁企业老板直言“没中国技术支持,设备就是废铁”。 这还只是稀土,中国工业制造能力按购买力平价算已是美国的4倍,船舶产能更是232倍,美国想跟中国耗长期博弈,根本耗不起。 而且中国的反制早有准备,国家安全部7月就预警有人伪造标签走私稀土,4月就启动了首轮管制措施,国庆假期相关部门连夜完善细则,才能实现“节后首日精准打击”。 反观美国,规则仓促出台,连自家企业的承受能力都没算清楚,特斯拉上海工厂立马就慌了,因为其供应链里有23家企业可能受50%规则波及,一旦断供,美国本土电动车交付就得推迟半年。 美国的第三个误判,则是把“长臂管辖”当成了万能钥匙,却忘了这套玩法早激起全球反感,中国的反制刚好给世界提供了一个范本。 50%规则不光针对中国企业,连欧盟、日本在华的合资公司都被架在火上——只要中方股东被列入清单,外资合作方就面临违规风险,不少外资企业已经在找律师探讨退出方案。 这种把全球企业绑上美国战车的做法,本身就不得人心。 中国的反制恰恰守住了国际规则的底线:你搞“连坐式制裁”,我就精准管控核心资源;你搞“穿透式打压”,我就立法反制歧视性收费。 10月10日路透社报道,已有12家欧洲企业联名给美国商务部写信,反对扩大制裁范围,因为他们的对华出口额会缩水30%。 美国本想联合盟友围堵中国,结果反倒让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这就是霸权主义的必然下场。 现在再看特朗普的反应,更能说明美国被打疼了:先是叫嚣要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转头又收回“拒见”言论,连取消APEC会晤的气话都咽了回去。 这种反复横跳的姿态,哪里还有超级大国的体面,分明是被戳中痛处后的慌乱。 日经新闻网说得对,“美国从巨人沦为挑战者”,这场博弈的转折点已经到来。 中国从来不想跟谁打贸易战,但也绝不怕打,稀土、锂电、制造业这些牌,不是用来炫耀的,是守护自身发展权的底气。 美国的误判根源,就是霸权思维在作祟,总觉得能靠规则制定权拿捏别人,却忘了时代变了,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对象,全球产业链也不是美国想断就能断的。 毕竟合作才能共赢,霸权只会自毁,这个道理,美国人真该好好琢磨琢磨了。
日媒道出了真相!日本表示,对于中国的反制,美国明显出现了误判!10月11日,日经
柳淮蕊
2025-10-13 12:52: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