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转型:藏在烟火气里的全球经验 联合国副秘书长宣布了 ​10月15日,联

军师 2025-10-17 00:07:11

中国城市转型:藏在烟火气里的全球经验 联合国副秘书长宣布了 ​10月15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执行主任罗斯巴赫15日表示,中国的城市转型经验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贫困和不平等等全球性挑战。(央视新闻) ​这句话说得挺实在。中国城市这些年确实变了很多。 ​深圳以前就是个打渔的地方。现在满街都是高楼。他们建了很多绿色建筑。空气也变好了。 ​成都搞公园城市挺有意思。在城里种田。走几步就能看到绿地。这样城市就不那么闷了。 ​北京修胡同不像别处全拆掉。他们留着老房子给人住。上海也是,石库门老房子都保护起来。 ​现在街上电动车越来越多了。好多城市公交车都换成电动的。这样空气能干净点。 ​很多农村人来城里住。他们在城里找到工作。城市也多了干活的人。 说起来深圳的变化,真不是一句“高楼多了”能概括的。我去年去深圳出差,住过一个靠海边的小区,外墙爬满了常春藤,楼顶还装着光伏板,物业说夏天能给小区公共区域供三分之一的电。楼下的小广场里,老人带着孩子追蝴蝶,旁边的垃圾分类站干净得不像个“垃圾站”——这种变化不是硬造出来的“面子工程”,是真把“绿色”揉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不过也得说句实在话,有些新区的绿色建筑做得有点“飘”,外墙挂着昂贵的节能材料,里面却因为户型设计不合理,冬天漏风夏天闷,最后还是得靠空调救场,这就有点背离“绿色”的初衷了。 成都的“城里种田”我印象更深。去年去成都青羊区,路过一个老小区,围墙拆了改成了矮栅栏,里面种着青菜、辣椒,还有几棵枇杷树。守着菜园的阿姨说,以前这里是个杂物堆,后来社区组织大家一起清理出来,每家认领一小块地,种的菜够自己吃,夏天还能在树下乘凉。这种“不刻意”的绿地特别好,不像有些城市的大公园,看着气派,走进去全是硬邦邦的石板路,想找个地方坐下来歇会儿都难。但也有个小问题,有些社区的菜园没人管,种着种着就荒了,甚至成了新的杂物堆,其实只要多花点心思搞个“轮值制度”,就能把这份烟火气一直留住。 再说说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石库门,这俩地方的保护真是让人心里暖。上个月去北京胡同,走在护国寺旁边的小路上,看见一个修自行车的老师傅,在百年老院里支着摊子,旁边的老槐树底下,几个老人坐着马扎下棋,院墙上还留着上世纪的标语,却一点不违和。上海的石库门更有意思,我去过新天地旁边的弄堂,里面还住着老上海人,晾衣绳上挂着衬衫、床单,窗台上摆着多肉,楼下的小面馆还卖着十几年不变的阳春面。这种“活着的保护”才是真保护,不是把老房子圈起来,里面塞满网红店,让老居民全搬走。不过有时候也有点无奈,比如南锣鼓巷旁边的胡同,游客太多,脚步声、说话声吵得居民没法休息,其实可以划定个“安静区”,既让游客感受胡同文化,也别打扰居民的日常生活。 街上的电动车多起来,也是个特别直观的变化。前几天在郑州坐公交,上车发现是电动的,开起来一点噪音都没有,座位还比以前宽敞。小区门口的充电桩也多了,以前邻居买电动车,得拉根线从楼上充电,又危险又麻烦,现在下楼就能充,晚上充一晚上,第二天上班够用。但老小区的问题还是没完全解决,我外婆住的小区,充电桩装在地下车库,可车库没电梯,老人推着电动车上下楼还是费劲,要是能在一楼多装几个充电桩,就更方便了。 还有那些从农村来城里的人,他们才是城市转型的“底气”。我认识一个快递小哥,老家在河南农村,来郑州五年了,现在租了个两室一厅,把老婆孩子都接来了,孩子在附近的小学上学。他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人”,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孩子能上学,才算真正在城里扎下根。但也有让人揪心的地方,有些地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还是跟不上,孩子想上兴趣班都难,其实只要多给这些学校一些政策支持,让农村来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好教育,才能真正消除“不平等”。 说到底,中国城市的转型,好就好在“不盯着面子看,多想着里子活”。不是为了建高楼而建高楼,不是为了搞绿化而搞绿化,而是真的把“人”放在第一位。当然,还有很多小问题要解决,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愿意听老百姓的声音,慢慢调整,就能做得更好。毕竟,好的城市不是建出来的,是“养”出来的,养的是烟火气,是人情味,也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期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军师

军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