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给自己早已安排好“后事”了!   赖清德这些日子的“家人争议”不是空穴来风

小加娱的史书 2025-10-18 14:45:41

赖清德给自己早已安排好“后事”了!   赖清德这些日子的“家人争议”不是空穴来风,外界关注的焦点就在于,他的两个儿子都赴美国深造,大儿子不仅在美国拿了电机博士学位,还在美国企业工作。   虽然赖清德曾回应说两个儿子没有美国国籍,小儿子已经回台工作,大儿子也承诺未来回台奉献,但舆论始终很难放下疑问。   特别是当兵问题,早有人质疑是不是有些人通过“合理渠道”避开了义务役或者军事训练。   次子服过替代役,社会印象也不外乎是“没操练、无实战”的标签,这在普通役男看来,天然觉得不公平。   根据台湾2024年初官方民调,超过八成民众支持兵役期拉长,认为顺应当前战争威胁,并能强化台湾防卫。   可要是换成“您的儿子要不要当一年兵”这个情境,支持率立马降了不少,尤其18到29岁年轻族群更低。   社会共识是有的,但一碰到自己家庭,自然心软,不是每一家都想把孩子送去操枪练兵。   更别说“权贵后代”、“政策制定者”家里的安排,向来低调透明度差,难怪大家疑虑重重。   说新时代台湾青年勇不勇敢?当然也有愿意为家乡上战场的,但反感役期拉长、训练“白耗一年”、性别不公平等等声音从来没停过。   一部分役男觉得自己一年时间被拿去虚耗,对社会、对自己成长价值有限,希望改革兵役制,让付出与收获成正比。   甚至有家庭直接提议彻底转向募兵制,把决定权还给年轻人,而不是单靠“义务”的名义要求人人上阵。   对有些人来说,兵役不仅仅是社会责任也是极重的个人成本。难怪基层有愤怒情绪,“凭什么都是我们家孩子上阵?”。   台军在志愿役招募方面频频吃紧,提前退伍人数高、新生代应征意愿低迷。   明明预设18.8万兵力才堪应对“敌人攻台”极端 ,但在实际执行里,靠义务役补缺,兵源还是告急,反而让“精兵化”喊口号而不落地。   很多技术兵种已完全由志愿役担纲,义务役男则被分配到步兵最前线。   全台“全民皆兵”氛围只是表面,现实分工依然带有明显落差,大家都明白,若遇战乱动员,那些有资源、有安排能力的家庭总是更容易为孩子另辟蹊径,普通家庭就只能硬着头皮应对突如其来的兵役需求。   台湾官方一面强调兵役延长“是全体防卫”,一面又避谈社会关心的权贵避役、子弟兵公平议题。   舆论有爆炸性议题发酵,往往通过党务声明、查核辟谣、甚至声称是外部“认知作战”来转移大众注意力。   民众看在眼里,反而对体制和领导者增加怀疑,毕竟实际生活中,谁能保证危险来临时,喊得最大声的领导者家人陪着普通人孩子一起扛枪面对同样风险?   赖清德家人的学习、就业安排,乃至兵役履历,被外界无限放大,其实正反映出台湾社会结构里的不安与裂痕。   政策可以号称“全民参与”,但游戏规则始终没有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一旦战争风险真正来临,那些习惯规避风险和资源调配能力强的家庭,将成为现实意义上的“安全岛”,而最广泛的普通百姓家庭则只能顺势而为。   你怎么看台湾当前兵役改革和“代价最大是普通人”的现实?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小加娱的史书

小加娱的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