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提前祝福,郑丽文不会没出息,不会媚日更不是第二个李登辉 2025年10月,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的一句“愿与国民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在台湾岛内外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时机很特别,就卡在国民党主席选举前十天,而热门候选人郑丽文,恰恰是这句话的潜台词主角。 说是提前祝福,其实也是一种信号,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下注。郑丽文这几年在岛内政坛上的表现,不算张扬,但风格鲜明。 她反“台独”、挺祖国统一的立场基本没变过。国台办这番话,不只是客套,更像是提前把话放在明面上,希望岛内政坛别再走李登辉那条“带偏方向”的老路。 郑丽文本身的出身也多少带点“历史余温”。她父亲是滇籍老兵,当年随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家庭教育自然是中华文化那一套。 所以她说起“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听着不像口号,倒更像是骨子里的认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陆会对她这个候选人“另眼相看”。 但郑丽文最近被贴上“媚日”的标签,就因为她说过要访问日本的高市早苗。 郑丽文的原话是希望向高市早苗传达“国民党坚决反对军国主义、反对历史修正主义”的立场。她不是去点头哈腰,而是准备当面反驳。这和“媚日”完全画不上等号。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攻击她“亲日”的人里,不乏自己也曾和日本政治人物合影、握手的政治人物。比如郝龙斌,就从没说过自己不会见高市早苗。 郑丽文在2023年的918纪念日那天递交参选登记,这动作不是巧合。她在当时就强调,不能忘记日本当年的侵略历史。结合她曾在公开场合批评日本右翼否定战争罪行的立场,很难说她是在“媚日”。 从这点看,郑丽文和李登辉的差别,李登辉当年那句“我22岁以前是日本人”,在今天听来仍让不少人感觉别扭。他不只是亲日,他是从骨子里认同那个殖民时代的日本身份。 而郑丽文,虽然也和日本政界有互动,但从未在身份认同上动摇。她是“中华民国派”,但同时更强调“民族一体”。 回头看九十年代,李登辉主政期间推动“去中国化”教育,实际上是用文化手段割裂历史。今天岛内年轻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网络,而不是课堂。 这个“断代”造成的后果,现在还在发酵。郑丽文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她支持恢复历史教育完整性,也曾在论坛上公开批评李登辉的“历史修正主义”。 最近一份岛内媒体民调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同郑丽文的澄清,认为她不是“媚日”,而是“敢讲敢做”。 这一点,在如今岛内政治普遍左右摇摆的环境下,显得难能可贵。她像是风暴中的定海神针,至少在立场上没乱过。 当然,选战还没结束,变数还不少。郑丽文能否顺利当选,还要看后来几场辩论和基层投票的表现。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她已经在两岸议题上抢占了先机。国台办的“提前祝福”,等于为她投下了信任票,也是一种战略性押注。 这种押注并不罕见。2017年洪秀柱参选时,也曾获得类似的祝福。大陆方面一贯希望岛内出现一个能“讲理”的政治人物。 如果郑丽文当选,未来两岸谈判的窗口期就被打开了。尤其是她曾参与2023年两岸经贸论坛,还提出要推动青年交流、产业合作,这些话当时听起来像空泛口号,如今却可能落地成真。 目前两岸每年人员往来已超过百万,贸易额也稳定在2000亿美元以上。这种实打实的基础,让“和平发展”不再只是口号,而是有现实条件支撑的路径。 如果郑丽文能借势推动更多实质性对话,不仅对台湾经济有利,也能降低区域风险。 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虽然并未大幅调整对台政策,但他对区域秩序的态度显然更具交易性。日本方面则持续拉拢台当局,试图在东亚博弈中再插一脚。 在这种背景下,岛内若能出现一个理性务实的声音,确实会让局势多一份稳定。 郑丽文不是救世主,但她不是李登辉,这已经够了。她不媚日、不盲从,也不怕被贴标签。她有自己的节奏,也有足够的历史感。这种人选,在今天的台湾政坛,已经越来越少了。 10月25日是台湾的光复节,不少人都在看,郑丽文会不会在当天公开发表更明确的两岸政策立场。如果她能在那天讲出一句“推动和平统一”,那将是岛内政治近十年来少见的转向。 这不是谁说了算的事,也不是哪一方能单独完成的事。但有一方愿意迈出第一步,才有后面的可能。国台办提前放话,郑丽文若真能接住,那就是对等的善意互动。
台湾新党副主席李胜峰:我跟赵少康相处一辈子也算是很好的朋友,听到蔡正元这几天这样
【1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