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强拆蒋介石像,高喊“台湾不属中国”,国台办下定最终结局 。赖清德在我国台湾省境内强拆蒋介石的雕像,并且还高喊“台独”言论,对此国台办最终表示了态度,表示我国台湾省和大陆之间的结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赖清德不是第一次搞这种事,他的“拆蒋像”几乎成了惯例。早在担任台南市长的时候,每年都会在校园或公共场所推倒几座蒋介石的铜像,并声称是为了“还校园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干净的环境里学习。实际上,这背后是明显的政治符号操作。 在一些纪念活动中,比如 228 事件追思会,赖清德直接命令拆掉台南 14 所学校的蒋介石像。 最近更大动作,甚至把一些蒋介石塑像和相关标识彻底清除,连历史课本里关于蒋介石和孙中山的介绍也被大幅精简。中正路、中山路这样的道路名字也被提议改掉,显然是想把台湾的公共空间彻底“去中国化”。 与此同时,他还在台南大肆立“台独”人物雕像。例如黄昭堂、黄先柱这些历史上以“台湾独立”闻名的人物,被斥巨资修建纪念公园、立雕像。 岛内财政被用来支持这些象征“台独”的符号建设,一时间,台湾街头出现了“换像换标”的奇特景象。 赖清德的行动不仅限于符号,还延伸到了教育层面。他推动历史课本简化,把中华民国、蒋介石、孙中山等重要历史人物淡化甚至删除,把台湾历史塑造成与大陆无关的独立故事。 同时,他提出台湾人属于南岛语系后裔,与中国血脉无关,这等于是直接否认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 赖清德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岛内外舆论的质疑,国民党和一些蓝营议员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公共资金,还在意识形态上极端化。 有人指出,公共资金立像、改道路名字、调整历史教材,这些都是符号政治,岛内民生问题比如电价上涨却得不到解决。 甚至连民进党内部,也有人认为赖清德的操作有些过火。台北市长蒋万安就公开质疑,道路改名、拆像这些花费巨大的项目是否有实际意义,批评民进党把钱花在意识形态斗争上,而不是民生改善上。 台中市长卢秀燕也认为,这是“吃饱了撑的举动”,明显是符号政治,而非实质治理。 国际媒体也关注了这件事。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赖清德的行为既虚伪又激进,同时指出,他试图通过象征性政治向国际社会展示台湾“独立意志”,但实际上效果有限。 即便赖清德想拉美国、日本甚至其他国家支持“台独”,现实是这些国家各有利益,并不会轻易干预台湾问题。 面对赖清德的动作,国台办立即做出了明确回应。官方立场非常坚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和法理事实无法改变。无论赖清德如何拆雕像、改课本、标榜“台独”,都无法改变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 国台办强调,统一大势不可逆转,这是大局判断和战略定力的体现。对于赖清德倚外谋独的行为,国台办明确表示,一旦触及大陆底线,必要的措施将会启动,这既是警告,也是对未来走向的预判。 通过国台办的表态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的政策底线非常清楚:符号上的挑衅可以容忍一定范围,但核心主权问题绝不妥协。赖清德拆几个雕像、改几条路名,都改变不了台湾终究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现实。 赖清德之所以如此高调地拆蒋像、立“台独”雕像,其核心逻辑很清楚:他想通过文化符号、历史教育来断绝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形成心理和认同上的“台独”基础。 在他看来,蒋介石、孙中山等历史人物是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象征,消除这些符号就可以为“台独”铺路。 这种做法在政治学上叫“符号政治”,通过公共空间、教材、纪念设施来重塑认同。然而符号政治毕竟是表层,真正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是军事实力、经济联系和国际环境。赖清德即使再高调,也无法撼动大陆的战略判断和统一意志。 赖清德的拆像行动和改课本行为,更多是象征性操作。短期内可能对岛内认同产生影响,但实质上,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国际环境仍然制约台湾的“独立空间”。 历史告诉我们,符号上的去中国化只能改变表面景观,却无法改变深层联系。无论如何拆雕像、改教材、改路名,台湾的政治、经济、外交格局仍与大陆密不可分。 从国台办的表态来看,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非常坚定,任何试图分裂台湾的行动都不可能成功。统一大势不可阻挡,符号政治无法改变历史和法理事实。 未来可能的路径依然是:和平统一为主,威慑和约束为辅。如果“台独”行为升级,跨越底线,大陆有能力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反制。赖清德和民进党的符号政治,注定只是短期闹剧,无法改变两岸最终的战略格局。
赖清德强拆蒋介石像,高喊“台湾不属中国”,国台办下定最终结局。赖清德在我国台湾
不负赋墨尘
2025-10-19 10:49: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