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到时候根本不用动武,就能达成目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那叫一个猛,汽车、家电、半导体出口全球,占了半壁江山。那时候,美国人最怕看到的就是“Made in Japan”,因为无论是电子表还是电视机,日本货几乎是品质的代名词。 眼看日本越来越强,美国当然坐不住。1985年,美国拉着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签了个《广场协议》。表面说是调整汇率,实际上就是让日元升值。结果日元从1美元兑240一下升到120,日元值钱了,日本出口产品就贵了,竞争力全没了。 企业卖不出去货,利润掉得厉害,钱就都往股市和房地产里砸。泡沫越吹越大,最后啪的一下破了,日本经济从巅峰掉进低谷,从此陷进了“失落的二十年”。那时候的日本,就算再想振作,也已经被掏空了底子。 美国这次对中国用的招,和当年对日本那套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手段更多更狠。 2018年,美国先在钢铁、铝这些产品上加关税,紧接着对中国出口商品开出25%的税单,一下子给中国制造业来了个下马威。后来又搞所谓的“对等关税”,意思就是只要我觉得你卖得便宜,那我就给你加税。 这样一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成本大幅上升,价格优势没了,不少外贸企业的利润被压得只剩一点点。 一些企业为了省关税,干脆把工厂搬去了墨西哥、越南。尤其墨西哥,靠着“美墨加协定”的零关税政策,成了北美供应链的新宠。三星、LG、戴尔这些厂商都在那里扩建工厂,中国对美出口的份额被一点点吃掉。 从数据上看,中国对美的中间产品供应占比从2018年的18.5%,掉到了现在的11.4%。 但关税只是第一步,美国更狠的是在技术上卡脖子。 当年日本半导体领先,美国逼它签了《半导体协议》,不仅要它开放市场,还得公开上千项专利,让美国厂商分走20%的市场份额。日本的NEC、东芝被削弱后,美国的英特尔反而趁机崛起。 这套戏现在又在中国身上重演。美国从限制7纳米以下芯片出口开始,到后来连14纳米都管起来。 甚至连AI大模型所需的关键数据和芯片也禁止卖给中国企业。华为、中芯国际这些公司成了重点打击目标,美国还拉着荷兰、日本一起封锁光刻机等关键设备。 可以说,美国这次不仅自己下手,还拉了帮手,打算用联盟的力量一起压中国。 除了技术封锁,美国还在重塑全球供应链。他们口口声声要搞“去中国化”,鼓吹所谓“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意思就是要把供应链搬到政治更“可靠”的国家去,比如印度、越南、墨西哥。 这几年,确实有不少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出去。群智咨询的报告显示,到2025年,美国市场上的电视产能将主要集中在墨西哥,笔电和显示器的供应链也在往越南、印度迁。 乍一看,好像美国的计划挺顺利,但仔细一想就知道,这事没那么简单。供应链不是说搬就搬的。 中国这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体系、配套能力、物流效率,是其他国家短时间根本学不来的。就算企业把组装线搬出去了,零部件、模具、原材料大多还是得从中国买。 拿印度来说,他们喊着要发展制药业,可2022年进口的化学品和药品里,有26.8%都来自中国。越南的工厂看似在生产电子产品,但背后的零件供应链依然连着中国。说到底,美国想彻底把中国挤出供应链,根本不现实。 当然,中国和当年的日本也有本质区别。日本那会儿太依赖出口,国内市场又小,被美国掐住命门就动弹不得。中国不一样,咱有14亿人的大市场,国内需求足够支撑很多产业自己发展。就算出口受点影响,内需一撑,也能扛住阵子。 再看制造业实力。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占全球29%,是美国的1.5倍。从低端加工到高端科技,中国几乎全覆盖。像新能源汽车、光伏、动力电池这些新产业,已经在全球领先。就算一些低附加值工厂搬出去了,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链还牢牢掌握在中国手里。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在“被打压”的过程中,反而逼出了更强的创新能力。芯片被卡,就自己造;设备买不到,就自己研;AI算法不给用,就自己做。 短短几年,国产芯片工艺不断突破,AI大模型、操作系统、EDA工具都有了自己的版本。很多以前看似不可能的事,现在都开始实现。 这股劲头,日本当年是没有的。日本那时候太依赖美国的技术,一旦被切断,马上掉队。而中国的技术体系在快速自立,虽然有差距,但方向是对的。 当年日本签了广场协议,经济断崖式下滑;而今天的中国,即便压力再大,也不会重蹈覆辙。因为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巨大的内需市场,还有一批正在崛起的创新型企业。 美国打压得越狠,中国创新的步子反而越快。换句话说,美国这次想复制当年的剧本,但这个世界早就不是那个世界了。
日本这一刀捅得可真够狠!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
【11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