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激动地说不出一句话来。 大家可能不知道,黄旭华这30年“凭空消失”,可不是故意躲着家人。1958年国家启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他作为核心技术人员接下任务,第一句话听到的就是“保密终身,不能向家人透露工作内容,连工作地点都不能说”。 从那以后,他就跟老家断了“实联系”。之前还能常回家看看,后来只能偶尔写封短信,信里只敢说“在外地搞建设”,连具体在哪、做什么都绝口不提。母亲起初还盼着他回信,后来信越来越少,托亲戚朋友四处打听,都没找到他的下落,甚至偷偷跟邻居念叨“是不是孩子在外头出了啥意外,或是忘了娘了”。 其实黄旭华哪能忘?每次夜深人静,他看着口袋里母亲的老照片,都想写封信多说几句,可一想到保密纪律,又只能把话咽回去。当时我国受美苏核潜艇技术严密封锁,连张完整的核潜艇图纸都没有,研发全靠“摸石头过河”,他白天泡在实验室算数据,晚上住在简陋的工棚里盯进度,根本没精力顾小家,更没勇气跟家人解释“为啥不回家”。 直到1987年,国家对核潜艇研制的保密政策稍有松动,《文汇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文章,里面悄悄提了“黄旭华”这个名字,还说了句“隐姓埋名三十载”。母亲看到报纸时,拿着放大镜反复看了好几遍,又让家人念了一遍,才颤着声音说“这就是我儿啊,他没忘家,是在做大事”。 1988年的深潜试验,更是赌上了他的命。当时我国核潜艇从没下潜到设计深度,国外曾有核潜艇深潜时解体的先例,不少科研人员心里没底。作为总设计师,黄旭华没让别人去冒险,自己主动穿上潜水服,跟着潜艇下潜到数百米深海,全程盯着仪表盘,直到潜艇成功上浮,他才松了口气——这时候他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能回家看看娘了”。 所以试验一结束,他没跟队伍去庆功,揣着简单的行李就往老家赶。推开门看到母亲的那一刻,他喊了声“娘”,母亲就盯着他看,从头发看到脚,手里攥着他的胳膊,指节都泛白了,半天说不出一个字,眼泪却顺着眼角往下淌。黄旭华也红了眼,蹲在母亲跟前,把这30年的事儿慢慢说,母亲没怪他,只拍着他的手说“娘不怪你,为国家做事,值”。 有人说黄旭华“不孝”,30年不陪母亲,可谁知道,他的“不孝”,是让更多家庭能安稳过日子的“大孝”。当时像他这样隐姓埋名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他们把对家人的牵挂,都藏在了国家的发展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
谈古论今朝
2025-10-19 21:49:43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