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做外贸的朋友说,即使特朗普从现在开始,把所有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外贸企业以后也不会跟美国做生意,至少不会只盯着美国一个市场,而是会尽可能寻找其他替代市场。 美国那么大市场,关税一取消,继续跟美国做生意,难道不好吗?干嘛一定要逃离美国寻找别处? 美国市场盘子确实大,但经过前些年关税战的折腾,中国外贸企业早就被“教育”明白了,谁也不想把鸡蛋放一个随时可能被打翻的篮子里。 关税这东西就像美国手里的松紧带,想紧就紧想松就松,2018年以来几番拉扯,企业的心早就悬了起来,哪敢再一门心思扑上去。 浙江临安有家电缆企业,之前美国市场占了一半以上份额,还是北美大区的头部玩家,结果关税一加,第二季度订单直接掉了30%到40%,多条生产线停摆,30多年的老企业差点栽了跟头。 这种从云端掉下来的滋味,尝过一次就够了,就算现在关税取消,企业也得琢磨琢磨,万一哪天换个总统又把关税加回来,岂不是又要面临停产危机? 再说了,关税只是美国贸易工具箱里的一项,真正让企业头疼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门槛”。 2004年美国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搞反倾销,惩罚性税率最高能到216.01%,企业要么交天价关税,要么就得给美国进口商交“和解费”才能维持原来7.24%的税率。 这还不算完,2010到2020年,美国光对华反补贴调查就发起了81起,很多调查旷日持久,就算最后中国企业在WTO胜诉,比如那个耗时近10年的油井管反补贴案,胜诉后能拿到6.45亿美元贸易报复额,但市场早就被抢光了。 就像做买卖遇到个总爱挑刺的客户,今天说你东西贵,明天说你质量差,就算暂时不涨价了,谁知道下次又会找什么由头刁难? 更现实的是,企业早就把供应链铺到别的地方了,再转回来成本太高。 宁波有家外贸企业早就在越南、柬埔寨建了生产基地,搞“中国核心+东南亚制造”的模式,生产线、物流渠道、当地合作商全都理顺了。 之前美国关税高的时候,很多航运公司把中美航线的大船都调去其他航线了,要把这些运力调回来至少得两三周,就算现在订单来了,货都发不出去。 河南洛阳的钢制家具企业更精明,发现东南亚潮湿气候下木制家具容易坏,干脆研发出仿木质感的钢制家具,印尼客商主动上门考察,光4月就接待了20多家国内外经销商,完全能补上美国市场30%的份额缺口。 这些布局可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现在让企业把刚铺好的摊子收回来,纯属得不偿失。 而且替代市场早就被趟出了路子,生意做得不比美国差,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已经超过51%,比整体增速还高0.9个百分点。 RCEP生效后,中国对自贸伙伴的出口增长了7.6%,比整体增速高出不少。 驻马店平舆县的户外休闲企业,美国订单几乎清零后,派团队去非洲调研,发现津巴布韦每天18小时缺电,立马把太阳能产品简化工艺,单价降了50%,非洲市场销售额从不到10%涨到20%,还把国内电商店铺从3个扩到8个,内外贸比例从1:9调成了4:6,订单量基本没受影响。 光伏企业更是把“东方不亮西方亮”玩明白了,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后,立马转向中东,沙特要在2030年实现40GW光伏装机,钧达股份直接砸7亿美元在阿曼建10GW电池产能,沙特国际电力公司还跟晶科、隆基签了大额订单,中东市场需求预计2027年能到35GW,比盯着美国市场踏实多了。 国内市场这个“大后方”也给了企业底气,河南钢美科技的美国定制订单被取消后,转头做国内的钢制宠物家具,靠短视频直播找客户,一个月就拿到百万元订单,全年目标定了1500万元。 现在国内消费对GDP贡献率超过60%,企业参展都爱挂“可内销”标识,宁波九隆国际贸易的内销占比都到10%了。 一边是国外市场可选范围广,一边是国内市场够大,企业自然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渣打银行的调研也显示,超过半数企业都在搞供应链多元化,连印度都有一半企业计划扩大和中国的贸易,美国市场的吸引力早就没那么独一份了。 说白了,企业做买卖图的是安稳赚钱,美国市场再肥,也架不住它老给你来点“惊喜”,关税说加就加,调查说来就来,政策稳定性太差。 反观东盟、中东、非洲这些市场,要么增速快,要么政策友好,要么需求精准,企业只要花心思调研产品,很容易打开局面。 就像浙江天杰实业,关税冲击后赶紧在英国、德国、巴西设代表处,参加广交会对接新客户,4月份非美市场接单占比都到58.9%了。 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日子,可比悬着心依赖美国市场舒坦多了,就算关税取消,企业也不会再走回头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