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安世事件中,我们汲取到一条深刻教训: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收购完成后,要把技

阿智通鉴 2025-10-25 15:56:25

从荷兰安世事件中,我们汲取到一条深刻教训: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收购完成后,要把技术、资产和生产链尽数迁至中国,让外国仅留下一个空壳!逐步使外国企业边缘化。   这话可不是凭空感慨,看看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那档子事就知道有多窝火。   当初花大力气把这家能贡献百亿营收的核心半导体资产拿下,本以为能把功率半导体的核心技术和产能稳稳抓在手里,结果转头就被荷兰政府和法院来了个“双杀”。   先是政府下了部长令,把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全给冻结了一年,啥调整都不让做;接着当地法院还应三个外籍高管的请求,把闻泰董事长的董事职务给暂停了,派了个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过来,连股权都交给第三方代管了。等于说,钱花出去了,企业却成了别人手里的提线木偶,想动都动不了。   这事儿最戳心窝子的就是,核心东西没迁到中国,就永远要看别人脸色。安世的技术专利、关键生产线都留在荷兰,人家想卡脖子简直易如反掌。   那些外籍高管敢跳出来挑事,不就是仗着核心团队和资产还在自己地盘上吗?要是收购一完成,就把芯片设计图纸、专利使用权全转到国内,把生产线的设备拆运回来,在长三角或者珠三角重新布局,荷兰政府就算想冻结资产,冻的也只是个空办公楼,有啥用?那几个外籍高管手里没了技术和产能,就算想闹也掀不起浪花。   更得防着的是当地政府的后手。半导体这种关键领域,人家从来不会甘心让核心技术外流。安世事件里荷兰政府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技术和产能落到中国手里,借着行政和司法手段硬把控制权抢回去。   要是咱们收购后动作慢了,没及时把核心资产迁走,等人家反应过来,各种限制政策就会像雨点似的砸过来。到时候要么花大价钱赎买,要么眼睁睁看着收购成果打水漂,怎么算都是赔本买卖。   以前不少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总想着“本土化运营”留个好名声,结果往往是养虎为患。技术团队还留在国外,核心工艺藏着掖着,咱们派去的人根本接触不到实质内容;生产链扎根在当地,原材料采购、产能调度都得听人家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被掐脖子。   就像有些企业收购了欧洲的老牌制造企业,没迁生产线,后来人家借着环保、安全名义涨租金、限产能,最后要么妥协让利,要么被迫放弃,钱花了不少,啥真东西都没捞着。   反过来想,要是收购完成就快刀斩乱麻迁核心资源,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技术图纸拿到国内,组织工程师拆解研究,很快就能消化吸收,变成咱们自己的技术储备;生产设备迁回来,和国内的上下游产业链一衔接,成本能降不少,还能培养出自己的技术工人和管理团队。   至于国外留下的空壳子,随便留几个行政人员应付一下当地事务就行,既不会再被外籍团队掣肘,也能让当地政府明白,核心产能已经不在他们这儿了,再搞小动作也没用。   这么做不是心狠,而是吃过亏才明白的道理。安世事件已经给咱们提了醒,外国企业和政府从来不会因为你“客气”就给你方便,他们盯着的是核心技术和产能带来的话语权。你不把这些东西迁到中国,人家就总有办法给你制造麻烦,要么冻结资产,要么架空管理层,最后让你花的钱都打了水漂。   只有把技术、资产、生产链都攥在自己手里,让外国只留个空壳,才能真正实现收购的目的。一来能把先进技术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二来能避免被当地势力卡脖子,三来还能慢慢让原来的外国企业失去核心价值,自然就边缘化了。   不然的话,还会像安世事件这样,花了真金白银,却落得个被人拿捏的下场,这不光是企业的损失,更是国家技术发展的阻碍。所以说,安世这亏没白吃,它给所有想走海外收购路子的中国企业敲了警钟:核心的东西必须带回家,不然早晚要栽大跟头。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