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渣滓洞大屠杀中,盛国玉在枪声响起前倒地装死,片刻后,特务进来补枪,没想到他们竟举枪托猛捅她的腰,而盛国玉当时紧张到一动也不敢动。 那一天,她躺在鲜血遍地的牢房中,身边是已然倒下的战友,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和汽油味,她的生死,只在于一个决定——“装死”,枪响前,盛国玉迅速趴下,闭上眼睛,装作死去。 特务进来,补枪时不慎用枪托捅向她的腰部,痛感袭来,然而她紧张得几乎不敢动弹,空气中充斥着死亡的气息,心脏猛跳,但她知道,只有保持不动,才能活下来,她活下来了,但幸存的代价,是那场“装死”时的坚忍与决绝。 渣滓洞大屠杀发生在1949年11月,当时近200名革命志士被国民党特务残忍处决,特务们为了迅速“清理战场”,采用了扫射、枪托捅击等方式执行杀戮,盛国玉与其他20多名女牢志士关在一楼八室。 当扫射停息后,特务们进入牢房补枪,然而奇迹发生了,盛国玉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躲过了死亡的威胁,即使枪托捅向她的腰部,她依然保持着“死不动”的姿势,最终在特务的急促脚步声中侥幸存活,这一刻,她的命运与生死线上的冷汗交织,她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竟能在枪声、血泊、尸体中活下来。 看到盛国玉的经历,我们是否能从中看出些什么?她的幸存并非单纯的侥幸,若单纯从运气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奇迹几乎不可能发生,盛国玉的成功,更像是一种来自极限环境下的生死选择:无论面对多么可怕的死亡威胁,她保持冷静,做出最有可能生还的决断。 这种决断力与生死决斗的时刻,不仅仅是身体的极限,更是心灵的博弈,在那个让人窒息的时刻,她必须压下内心的恐惧与痛苦,坚信“死”不过是一种姿态,只有忍耐下去,才有活下来的机会。 这种选择其实并不简单,它不仅仅是本能的求生欲,更是对死亡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在与死亡搏斗的过程中,盛国玉明白:生与死的差别,不止是时间上的短短几秒钟,它更是在一个瞬间做出的决定,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来逃脱这个世界给予的绝境。 这种冷静,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磨练后的积淀,从她的过往来看,她早已在地下工作中,锻炼出了这种坚忍的定力,她从未慌乱过,早在遇到特务盘查时,她就能心如止水地应对每一项挑战,避免暴露自己。 这也是我们从盛国玉身上看到的另一种力量——内心的坚韧与信念。即使是面对死亡,盛国玉依然不忘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这种生死之间的理性选择,实际上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任何一场绝望,皆可能在最微小的选择中迎来转机。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困境,也往往是在心态上的胜负之间,人的内心越强大,越能够在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压迫时,找到能够反击的空间。 盛国玉的经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悟——绝境中的冷静、处乱不惊的智慧,以及无论身处多么黑暗的环境中,依然可以为自己争取生机的勇气,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拼死抗争的人们,最终成就的不仅是他们的命运,也是我们今天的和平与自由,你认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冷静和理智的选择,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呢? 参考资料:上游新闻——不能忘却的历史 —— 缅怀重庆“11·27大屠杀”遇难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