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真要攻台,强大的对手或许不是台军,也不是美军,而是1945年那个叫“栗林忠道”的日本军官! 栗林忠道这个名字,大多数人是从硫磺岛战役里听过的,他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极少数让美军头疼的指挥官之一,死前没让美国人俘虏一个军官,被认为是“军国主义的模范”,可很少人知道,这个顽固的将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被调去了台湾,担任第十方面军参谋长。 1944年,他一到台湾就开始推进一个大规模工程:把整个台湾变成“本土决战”的前沿堡垒,他搞了一整套“要塞化”计划,挖防空洞、修隧道、布雷区,动员的全是本地百姓,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学生,有的六七十岁了都被拉去搬石头。 一份日军旧档案显示,整个工程用了超过50万台湾人力,几乎每个海岸线下面,都藏着一段战备通道,日本战败后栗林没死在台湾,回国后没两年就自杀了,可问题是他留下的这一堆“战争遗产”并没有消失。 台军接手之后,不但没有拆除,反而把它们加固翻新,甚至沿用当年的“纵深防御”战术结构,把原本日军阻挡美军的堡垒,变成了抵御解放军的前线,现在你去台湾西部的滩头,比如林口、淡水、布袋港,不少防线布局的逻辑,其实都能对上当年栗林那份要塞图纸。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战备遗产到底是“历史的包袱”,还是有人在“故意继承”? 很多人看台海局势,都盯着美国的军售、岛内的操演,其实眼光早该往回拉一拉,几十年前那个在硫磺岛誓死不降的军国分子,靠着压榨台湾人干出来的地下堡垒,如今还在两岸对峙里撑着结构骨架,讽刺不?更讽刺的是,当年这些工事是为了延迟日本的投降,现在却成了台军用来阻挡统一的工具。 你说它有多厉害吧,也不见得,它厉害的是在心理战上——这种几十年不拆的“战备文化”,传递的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就算拿的是日本人的旧图纸,也要挡住解放军上岸。 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防御,是选择立场的表现。有人会说,那不是历史遗产吗?保留可以理解,但问题是,这些工事被“活化”了,是被选中的,而不是被当成伤疤记住。 它们不是在博物馆被批判,而是变成军事演习的重点区域,还在更新维护,这就不只是遗留物,而是态度了,如果说战场的准备是一种价值输出,那台军抱着栗林的战术思想不放,就是在替那位日本军人延续未竟的使命。 他死了快80年了,但留下的战术痕迹还在指导台湾如何“抗登陆”,这才是真正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地方,有人在延续日本战败前的军事部署,却把这包装成“防卫民主”的正义,讽刺的是,民主的壳里,躲着战败国的骨头。 统一不是一句口号能完成的事,最大的障碍不总是武器或盟友,而是有没有人想真的从那段侵略历史里走出来,如果有人愿意替栗林忠道守门,那历史真的还没过去,民族的未来不能建在他人的墓碑上,更不能被别人挖好的地道给绊住。 真正该拆除的,不只是混凝土墙,还有那些一直没放下的殖民心态,你觉得,今天台湾军方还大量使用这些遗留下来的战备工事,算不算在替日军“擦枪上膛”?欢迎说出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于滨:“千年易过,日本的罪孽难消”

Amor丶
还拿二战时期的战术来应对现代战争 二战马奇诺防那么坚固 都没能发挥作用 还指望几个堡垒就能拖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