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越南人,在谈到华人的时候说道“自己发现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这一

冷紫叶 2025-11-05 16:27:24

一位美籍越南人,在谈到华人的时候说道“自己发现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这一批华人,只要一提到中国的好,这帮人就接受不了” 这背后其实藏着80、90年代赴美华人复杂的生存轨迹和心理困境,根本不是简单的“不认同”能概括的,这批华人移民美国时,恰好踩在中美关系的转折期,也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阶段,多重因素拧在一起,才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心态。 先说他们离开中国时的背景,80、90年代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物资供应虽比过去充裕,但和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的美国比,生活水平差距肉眼可见。 那时候能移民的华人里,有不少是带着对现状的不满走的,要么觉得发展空间受限,要么受了当时一些片面信息的影响,把美国当成了“理想国”。他们拖家带口漂洋过海,付出的代价不小,放弃的工作、房产,还有割舍的亲情,这些沉没成本成了心里一道隐秘的坎。 承认中国的好,在他们看来仿佛是否定自己当初的选择,等于承认自己“白折腾了”,这种自我认同的挣扎很难对外人说。 更关键的是他们到美国后面对的信息环境,1989年之后,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急转直下,进入了持续的负面阶段。 像《纽约时报》这类有影响力的媒体,几乎被“中国威胁”“民主缺失”“人权问题”等论调填满,消息来源大多是美国政府官员、国会人士,还有那些长期对中国抱有偏见的人权组织,占比能到九成以上。 这些报道故意放大冲突性话题,甚至用“共产党政权”这种带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潜移默化地给受众洗脑。 这批华人刚到美国,语言不通,社交圈狭窄,获取信息基本靠当地媒体和华人社区里流传的二手消息。长期泡在这种负面舆论里,对中国的认知自然就被固化了,好像祖籍国永远停留在他们离开时的样子,甚至变得更糟。 美国华人社区的历史创伤也在悄悄起作用,虽然80、90年代的移民和早年“纸生仔”不一样,但排华历史留下的心理阴影一直没散。 早年间华人靠假身份闯关,为了自保不敢参与政治,甚至刻意疏远中国文化,这种“低调求存”的基因传到后来的移民身上,变成了对“敏感话题”的回避。 更现实的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接纳度并不高,“黄祸论”的余毒还在,华人想站稳脚跟就得“融入”。在这种环境下,附和主流舆论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成了一种隐性的自保策略,仿佛这样就能证明“我和他们不一样”,减少被歧视的风险。这种心态说不上高尚,但确实是当时不少移民的生存智慧。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信息传递的滞后和片面,90年代没有智能手机,国际长途费贵得吓人,这批华人想了解中国的情况,要么靠偶尔收到的家信,要么等亲戚朋友探亲时带来的零碎消息。家信里大多报喜不报忧,亲戚嘴里的中国也多是家长里短,很少能讲到宏观发展。 而美国媒体又绝口不提中国的进步,比如90年代末的基础设施建设、民营经济崛起,这些变化他们根本看不到。等到有人跟他们说中国的好,他们第一反应不是好奇,而是怀疑,“你说的是真的吗?是不是被宣传洗脑了?”这种不信任,本质上是长期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断层。 华人骨子里的“求同务实”心理也在推波助澜,中华民族心理里那种“谦和持中”“不愿锋芒毕露”的特质,让海外侨胞很在意所在国的评价。当时美国社会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敌意还没消退,公开说中国好很可能被贴上“异类”标签,影响工作和孩子的成长。 在华人社区内部,大家也默认“少谈祖籍国政治”的规矩,谁要是冒出来夸中国,反而会被孤立。这种群体压力下,就算有人心里觉得“可能中国真的变好了”,也不敢说出口,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信了“中国不好”的说法。 不过这种心态也不是铁板一块,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越来越多华人回老家探亲、投资,亲眼看到高铁四通八达、城市高楼林立,那种冲击是媒体报道没法抵消的。 但对于一些年纪大、很少回国的移民来说,改变固有认知太难了,他们被困在过去的记忆和美国的舆论茧房里,既不愿承认自己的认知落后,又害怕面对“当初离开是不是错了”的拷问,只能用“接受不了”来自我保护。 说到底,这批华人的心态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既是中美发展差距的见证者,也是美国意识形态宣传的受害者,更是海外游子身份焦虑的承载者。 现在再看当年的现象,与其说他们“不接受中国的好”,不如说他们没机会、也没勇气去重新认识一个正在飞速变化的祖籍国,这种复杂的情感,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坐标里,才能看得真切。

0 阅读:345

猜你喜欢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