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教育家叶公超与堂妹发生不正当关系,两人的地下关系被妻子袁永熹发现后,婚姻破裂,袁永熹带着孩子去了美国。晚年时,叶公超一直期盼着妻子能够带着孩子回他身边。 台湾大学图书馆展厅,叶公超的日记摊开在展柜里,“永熹” 二字被圈画得格外醒目。 观展人驻足细看,泛黄纸页上还沾着疑似泪痕的印记。 这日记背后,藏着他事业与情感交织的一生。 1924 年,24 岁的叶公超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主攻英国文学。 毕业即归国,受聘于北京大学,成为英文系最年轻的讲师。 他讲课不用课本,引经据典间还穿插趣闻,学生常挤满阶梯教室。 1926 年,他兼任清华大学讲师,主讲 “现代英美诗”,声名渐起。 正是在清华任教期间,他在学术沙龙遇见袁永熹。 彼时他已是学界新星,却被这个物理系女生的沉稳吸引。 两人相恋后,他常带她去听自己的课,课后一起讨论学术。 1931 年,叶公超与袁永熹成婚,同年出版首部诗集《渡河》。 这部诗集融合中西诗歌风格,被学界评为 “民国诗坛佳作”。 婚后袁永熹放弃学业,他则在教学之余深耕研究,著作不断。 1937 年抗战爆发,叶公超随北大南迁,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在昆明艰苦环境中,他仍坚持开课,还组织学生办抗日刊物。 袁永熹亲手种菜补贴家用,支持他的教学与爱国活动。 1940 年,叶公超受国民政府委托,赴上海保护故宫南迁文物。 这是他首次涉足公职,临行前他对袁永熹说 “这是家国大事”。 却没想到,这次公职经历竟成了他情感与事业的转折点。 在上海,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保护文物,被逮捕入狱三个月。 狱中他坚贞不屈,出狱后却因堂妹探望,犯下情感错误。 袁永熹带孩子赴美后,叶公超无心继续文物保护工作,辞职赴重庆。 1945 年抗战胜利,他重返学界,任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期间主编《英诗金库》,选译英美经典诗歌,成为高校教材。 可他总在深夜对着袁永熹的旧照发呆,工作时常走神。 1949 年,叶公超随国民党政权迁台,转行投身外交领域。 1950 年,他任台湾地区 “外交部” 常务次长,参与重要外交谈判。 次年升任 “部长”,代表台湾当局出席联合国大会。 外交场合上,他风度翩翩,英语流利,一度被称为 “外交才子”。 可事业巅峰期,他却常向友人透露 “更想回学界”。 1958 年,他因 “外交政策分歧” 卸任 “外长”,重回教育界。 受聘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主讲 “英国文学批评”,课堂再度爆满。 他重拾学术热情,出版《叶公超自选集》,收录多年研究成果。 可夜深人静时,他仍会翻看袁永熹留下的旧物,日记里满是悔恨。 1965 年,他当选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士,学术地位获最高认可。 领奖台上,他致辞时突然停顿,似想起什么,眼眶泛红。 友人后来回忆,他私下说 “这荣誉,若永熹在会更开心”。 1970 年代,叶公超年近七旬,仍坚持授课,直至身体抱恙。 他的学生多成学界骨干,回忆他时都说 “先生治学严谨,却常露落寞”。 1981 年,叶公超确诊肺癌,住院期间仍让学生带论文来修改。 弥留之际,他攥着袁永熹的照片,对学生说 “我事业无憾,唯负一人”。 他去世后,台湾大学设立 “叶公超文学奖”,传承他的学术精神。 消息传到美国,袁永熹正在整理物理教案,听闻后沉默良久。 她后来在课堂上,偶然提到叶公超主编的《英诗金库》,却未说私人关系。 人物现状:叶公超的著作被台湾大学汇编成《叶公超全集》,共 12 卷。 “叶公超文学奖” 每年评选,培育众多青年文学研究者。 他的日记、手稿等遗物,长期在台湾大学图书馆展出,供人研究。 袁永熹 1990 年在美国去世,生前仍在加州社区学院教物理。 她的学生回忆,她讲课认真,却从不提及个人情感与家庭往事。 两人的故事,成了民国时期学界与外交界,一段令人叹息的过往。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叶公超:从新月作家到外交家 被蒋介石罢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