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者用1182亿美元的认购单,为中国经济投下了信任票。 “这不是普通的债券发行,而是一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投票。”一位华尔街基金经理如此评价。2025年11月5日,中国财政部在香港发行的40亿美元主权债券,引发了全球投资界的罕见盛况。 总认购金额高达1182亿美元,认购倍数达到30倍——这意味着每1美元的债券,有30美元的资金在争抢。 更令人惊叹的是,5年期债券的认购倍数甚至达到了33倍。 这笔债券发行由3年期20亿美元和5年期20亿美元组成,发行利率分别为3.646%和3.787%。 全球1048个投资账户参与了认购,涵盖了主权财富基金、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资管等各类投资者。 从地域分布看,亚洲投资者占53%,欧洲占25%,中东占16%,美国投资者也占据了6%的份额。 这笔债券将于11月14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此次投资者的多元化程度令人瞩目。投资者类型分布为:主权类投资者占42%,银行和保险机构占24%,基金与资管公司占32%。 国际主权机构和保险资金的参与,特别引人关注。这类机构通常以稳健和谨慎著称,它们的积极参与,代表着对中国长期信用的坚定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行是中资银行国际化实力的展现。中国银行作为牵头全球协调人,自2017年起已牵头财政部所有在境外多币种主权债券发行。 财政部副部长宋其超在发行仪式上表示:“常态化在香港发行主权债券,有力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财政部连续17年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总规模达4270亿元人民币。 加上此次发行的40亿美元,财政部累计在港发行的外币主权债券已达250亿美元和80亿欧元。 香港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透露,去年经香港安排的国际债券发行量超过1300亿美元,市场占有率约30%,其中绿色债券发行总额更占亚洲市场的45%。 此次发行的利率水平,包含着重大的市场信号。3年期利率3.646%,5年期利率3.787%,这个利率水平与同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基本持平。 这意味着,国际市场认为中国的主权信用与美国相当——尽管国际评级机构对两国的信用评级存在差异。 这种市场定价与信用评级的背离,凸显了国际投资者用自己的资金投票,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真实看法。 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主权债券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运行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宋其超副部长指出,此次成功发行“传递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 自2017年重启外币主权债券发行以来,财政部已7次发行美元主权债券,持续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这种常态化发行,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中国资产配置渠道,也进一步完善了境外主权债券收益率曲线。 此次发行还为中资企业境外融资提供了重要的定价基准,持续推动境内外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评价道,这次发行“彰显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并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当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为中国主权信用投票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项金融资产,更是一个持续开放、稳健增长的经济体。 这条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丝绸之路,正悄然重塑着全球资本流动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