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天空令人向往,孙玉良:追求思想自由是国家强大的隐秘基石】“没有个人自由,就没有国家自由。”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引用一句名人名言跟我谈起了这个话题。据他说这是胡适说的,他非常赞成。他对我说“牺牲个人自由,这个国家的文化、学术都会落后,国家怎么会强大呢?”。我不清楚这是不是胡适先生所言,我记得胡适先生说过一句话,“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意思大同小异。还有裴多菲的名诗也是同样的意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追求的也是个体的自由。我认为追求个体自由的箴言,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迷思。当个体的思想翅膀被剪断,当创造的火花被集体沉默所淹没,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与学术必定会陷入贫瘠。历史的尘埃中,埋葬着无数思想窒息带来的文明悲剧。秦朝“焚书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以思想的统一换取政权稳定,这也是秦汉以降两千多年中国很少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的原因所在;欧洲也是一样,中世纪欧洲在教权的铁幕下,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直至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火炬照亮个体理性的天空,西方文明才迎来脱胎换骨的蜕变。这说明什么问题?思想的原野一旦被圈禁,创新的泉水便会干涸。当每一个“我”被迫消融于“我们”的汪洋,当怀疑的精神让位于盲从的信仰,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位于所谓权威的“一言堂”,文化怎能不僵化,学术怎能不枯萎?个人自由绝非孤立的自私诉求,而是国家强大的隐秘基石。历史上一个个科学发明传奇,无不是在包容异见的学术土壤中破土而出,根植于鼓励突破与冒险的创新生态。一个能够自由思想的个体,如同夜空中的孤星,可能照亮整个人类前行的道路。当万千这样的星辰得以无拘闪烁,国家便拥有了最深邃的夜空与最璀璨的天穹。反观那些试图以统一思想铸造强国之基的尝试,无不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泥沼。整齐划一的背后,往往是创造力的死亡与精神的荒芜。文化的繁荣与学术的进步,从来离不开自由争鸣的土壤。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各放异彩,奠定了中华文明最富原创力的思想根基;唐宋诗词的辉煌,正诞生于开放包容的时代气息之中。学术的生命在于质疑与辩难,文化的活力源于多样与碰撞。一旦思想的交流被阻断,创新的血脉便被割裂,剩下的只能是鹦鹉学舌般的重复与毫无生气的模仿。这样的国家,纵有暂时的经济繁荣或军事强大,也不过是泥足巨人,难以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需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思想自由。这不是对集体利益的削弱,而是对民族创造力的最深层次激发。一个真正强大的现代国家,不在于它能够塑造多少顺从的个体,而在于它能否容纳并滋养那些不循常规的思考者、勇敢的探索者、执着的创造者。当千万个心灵能够自由呼吸、独立思考,文化的百花园才会姹紫嫣红,学术的天空才会群星灿烂,国家也才能在时间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要想让全民创新,国家就要给全民以创新的土壤,让他们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光合作用”,最后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完美的果实。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培育出不同的人生。爱因斯坦再聪明的大脑,把他放到奴隶社会当奴隶,他也发明不了“相对论”;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牺牲个人自由换来的所谓“强大”,不过是沙土上的城堡,经不起历史浪潮的轻轻一拍,必定会被时代文明所抛弃。唯有尊重并保障每个公民的思想自由,让创造的活力如春水般奔涌,让文化的多样性如森林般繁茂,我们才能培育出先进国家强大的根基,那是一种源自每个自由灵魂深处的、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