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争夺话语权!社会进步不能靠舶来理论,不再让别人替它讲故事】约翰内斯堡的空气

孙王良评 2025-11-17 09:57:39

【非洲争夺话语权!社会进步不能靠舶来理论,不再让别人替它讲故事】约翰内斯堡的空气向来热烈,11月13日的这场“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中非伙伴大会全体会议,更像是在火上添了一把劲。加纳通讯社总经理阿尔伯特·科菲·奥乌苏站在台上,说出了许多非洲媒体心里压了很久的话:时代已经到了,非洲不能再让别人替它写故事了。他说得毫不含糊。中国在全球四大倡议上的坚定承诺,在发展道路上靠大胆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为非洲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参考案例。雄心、创新、战略合作——这些词放在讲稿里可能显得太整齐,但放在非洲的发展现实里,却是急需点亮的一盏灯。非洲要找自己的路,既要看世界,更要看自己的土地上哪块土壤能发芽,哪块土地需要改造。动员人才,制定贴合本土实际的发展议程,把道路扎根在自己的现实和愿景中,而不是别人替它画的地图。会场里的气氛随着奥乌苏的发言愈发凝聚,尤其当他掀开那层熟悉的遮挡——西方媒体讲述非洲的方式。虚假信息、刻板叙事、算法偏见,那些被包装成“全球视角”的内容,常常把非洲放进一个歪曲的取景框里。贫困、混乱、危险,被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像是一个外界强加的标签。可真实的非洲不止如此。54个国家、十几亿人口、无数故事和创造力,当外界镜头常常只给它一张“定妆照”时,非洲媒体不站出来,谁站出来?奥乌苏的话像是打在桌面上的重锤:社会进步不能靠别人端来的理论,更不是外部叙事写下的剧本。非洲要夺回话语权,要自己把麦克风握稳,讲述自己的真实成就,描绘自己的挑战,而不是让别人的叙事框架成为它的天花板。在今天的全球舆论场里,话语权不是浪漫概念,而是硬实力。谁能讲故事,谁就能塑造理解;谁的叙事更有存在感,谁的形象就更干净、更完整。对于非洲,这不仅关系到国际认知,也关系到发展合作、资本走势乃至战略选择。越依赖别人的镜头,越容易被剪辑。越用自己的声音,越能掌握主动。现在的问题是,非洲媒体要如何把这支话筒真正握在自己手里?奥乌苏给出了关键方向——数字媒体能力。全球叙事已经不是报纸、广播、电台的独角戏,而是算法、平台、流量构成的巨大生态。非洲要在这套生态里生长,就不能只满足于参与,而是要提升掌控度,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媒体体系,以本土价值观为根,以自我表达为核,以国际合作为翼。许多非洲国家并不缺故事,缺的是把故事传播出去的工具和渠道;也不缺人才,缺的是让人才站上舞台的制度和资源。非洲的年轻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拥抱数字时代,他们拍短视频,做直播,做调查报道,开辟新的表达形式。只要生态完善一点,再完善一点,那股声音就会越来越强。会议上的那番话,之所以震动,是因为它点破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结构——全球南方往往被外界描述得多,被自己描述得少。这不是因为南方没有能力,而是因为叙事体系被控制得太久。现在,重新建构属于南方的表达方式,不仅必要,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视为战略任务。中国经验在这里被反复提及,不是为了照搬,而是为了学习一种可能性:当一个国家坚定自己的发展路径、善于动员人才、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它的故事就会自然地冲破偏见和噪声,让世界看见另一种叙事力量。非洲不是追随者,而是平等的伙伴,它需要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当奥乌苏说“非洲必须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许多人点头。那点头不是礼貌,而是一种被压抑已久的认同。因为非洲的故事太多了,太真实了,也太值得被听见。那些关于科技创新的努力、那些关于工业化的尝试、那些关于文化活力的瞬间,那些挣扎、突破、重建的片段,一旦走出偏见的框框,本身就是动人的力量。约翰内斯堡的会场里没有漫天口号,也没有虚浮的鼓动,只有一件事被反复强调:时代已经变了,非洲不能再站在舆论场边缘看别人说它,而要走到中心,用自己的声音震动空气。国际合作可以成为助力,但方向必须来自非洲本身。那一天,奥乌苏把话筒举起。下一步,要把这个话筒传到整个大陆,传到每一个愿意表达、敢于表达、能够表达的非洲媒体人手中。声音越多,叙事越丰富,世界也越能看到一个完整的非洲。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