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得知毛主席7个月没吃一口猪肉后,宋庆龄从上海赶到北京给毛主席送来一篓螃蟹,周总理也劝毛主席多少吃口肉,毛主席却只回了四个字,就让总理哑口无言。 毛主席曾说:“没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条容易做到;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三年困难时期化作最生动的实践。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毛主席就反复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在党的会议上明确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直言这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关乎国家根本。 他对身边人常说:“一粥一饭来自人民的血汗,一针一线都是国家的财富,浪费分毫就是辜负百姓的信任。” 八亿人民每天节约一粒米,一年积累的数量就能救济无数灾民,这样朴素的道理,他常挂在嘴边,更刻进行动里。 早在延安时期,他就严格遵守每月3元的菜金标准,客人多了伙食费超支,月底就只能靠辣椒蘸盐面下饭,还要求炊事员十天一小结,确保绝不超支。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饮食依旧简单,四菜一汤的家常菜是常态,工作繁忙时常常省略正餐,烤芋头、麦片就是充饥的食物。 即便收到人参、鹿茸等珍贵礼品,也全部登记交公,从不私用。 1960年,共和国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粮食产量跌回建国初期水平,多地群众因营养不足患上浮肿病。 面对这样的困境,毛主席率先垂范,给自己立下“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的硬性规矩。 身高体阔的他,自报每月粮食定量26斤,比不少普通干部的标准还低,之后更是创下一周不吃米饭、连续7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 长期缺乏营养让他和普通群众一样患上了浮肿病,脸颊浮肿、双腿无力,却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为解决困难殚精竭虑。 他的饭碗里从来没有剩饭,吃饭时不小心掉到桌上的一粒米、一根菜,都会小心翼翼夹起吃掉,这份对粮食的敬畏,源自对人民疾苦的深切体察。 他常说:“国家还不富裕,老百姓的生活还有困难,我吃得好心里不安,什么时候全国人民都能吃上四菜一汤,才是真的好。” 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偶尔会打几只麻雀、捞点小鱼虾给他补充营养,却只能间隔着来,量稍多一点他就坚决不吃。 周总理见他身体日渐消瘦,实在过意不去,主动劝说他吃一点肉,缓解营养匮乏的状况。 面对战友的关切,毛主席只是轻轻反问了一句:“你吃了吗?”就让同样严于律己的周总理无言以对。 彼时,中央领导们纷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刘少奇自报每月粮食定量18斤,是所有领袖中最低的,周恩来报了24斤,朱德和毛主席一样是26斤。 领袖们的以身作则,让中南海上下都拧紧了节约的弦,大家挖野菜、捋榆钱,用“瓜菜代”的方式共渡难关。 远在上海的宋庆龄,向来酷爱吃蟹,即便吃后会皮肤过敏,也要先吃抗过敏药再解馋。 听说毛主席为了与民同苦坚决拒绝荤腥,她特意挑选最肥腴的螃蟹派人送往北京,希望能为他补充营养,这份跨越千里的关怀,是领袖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更是同舟共济的担当。 毛主席收到螃蟹后,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分给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始终坚守着不搞特殊化的原则。 领袖的餐桌从来都连着民心,毛主席的坚守从来不是个人品德的标榜,而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生动诠释。 他深知,领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党风政风,自己带头厉行节约,就是要打破“特权思维”,让全党明白,共产党人无论身居何种高位,都永远是人民的公仆。 从井冈山时期与战士同吃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期的3元菜金账,再到困难时期的“三不”规矩,他用一生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勤俭节约从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党治国理政的长期原则。 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每一分财富的积累,人民的幸福离不开每一份资源的珍惜。 这种深谋远虑,让困难时期的节约举措不仅缓解了物资短缺,更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整肃了党风政风,为后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 领袖同心则众志成城,毛主席的坚守、周总理的关切、宋庆龄的体恤,构成了困难时期最动人的精神图景。 他们没有因为身居高位就脱离群众,反而主动把自己放在与人民同等的位置上,共担苦难、共克时艰。 这种“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精神,打破了阶层的隔阂,让普通老百姓相信,领袖和自己站在一起,这种信任转化为无穷的凝聚力,让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硬生生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毛主席曾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 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誓言,把对人民的爱、对国家的责任,都融入到粗茶淡饭的坚守中,融入到勤俭节约的践行中。 【评论区聊聊】你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守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信源:毛泽东:餐饮节约上的家国情怀——人民网 那些嗜好品蟹的“女汉子”:宋庆龄吃蟹前先吃药——鹤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