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证道:四句教中的顿渐之辨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晚年留下的这四句教,仅二十八字,却似投入心学深海的石子,在其两大弟子钱德洪与王畿之间,激起一场关于心学根本的深刻对话。 王畿觉得四句教有第一句便足矣。“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既然无善无恶,意、知、物自然也无善无恶。”此即“四无说”,是专为上根人开示的顿悟法门。一旦悟得心体如太虚般澄澈透明,意的发动、知的判断、物的关联,便都在本体中自然流转,无需刻意造作、强求善恶。就像明镜照物,物来清晰映现,物去恢复空明,全程毫无滞碍,不见一丝刻意痕迹。 钱德洪则坚持“四有说”,着眼于普通人的现实修行:“心体虽无善恶,但习气已久,须在为善去恶中恢复本体。”这是为中根以下之人设立的渐修路径。他深知,心体本自光明纯粹,可世人受后天习染已久,早已蒙尘。唯有在日常事务中磨练,切实践行“为善去恶”的功夫,一点点剔除杂念、修正行为,才能逐渐恢复本心的澄明,重见本体的通透。 面对两位弟子的分歧,阳明先生在天泉证道中,以“相资为用”四字点破关键:“汝中(王畿)须用德洪的功夫,德洪须悟透汝中的本体。”上根人若只守本体、不谈功夫,易陷入空寂虚浮;普通人若只重功夫、不悟本体,易困于刻板形迹。顿与渐本是一体两面,如同手心与手背,分离则两伤,相合则双美,少了任何一方,都难成完整的修心之路。 这场对话的影响,在后世思想史中绵延不绝。王畿一脉将“四无说”发展为“现成良知”论,主张良知本自具足、当下即是,虽展现了心学的灵动,却也渐生狂放之态,成为晚明心学中特立独行的一支;钱德洪一支则坚守“事上磨练”的核心,将功夫落到实处,成为阳明学传承中最稳固的主流,守护着心学的实践根基。 无论路径如何分野,二者都绕不开那个永恒命题:我们既需要“无善无恶”的本体智慧,来锚定精神的方向;也需要“为善去恶”的切实功夫,来丈量前行的脚步。心体本就无痕无住,功夫亦需有时有度,二者并非对立的选择。 真正的智慧,并非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懂得何时放下功夫直认本体,何时借事练心踏实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