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的缺点也很明显,这条单说缺点。我为此又重新听了波米批的那期《是全村的希望?是六根六尘六味地黄丸。》但他主要持否定的态度,把毕赣这部批得体无完肤,我的真实体感是这部就是我今年院线最喜欢的中文电影前三,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是《狂野时代》部分段落的数码感、CG感、游戏的光影特效感颇为明显,这对镜头的场景实感和层次感是一种伤害。诗电影强调的是一种「官能体验」,电影做为一具做梦的身体,它能否唤起观众身体和潜意识的反应,这具身体的肌理就非常重要。《路边野餐》做得好的一点就是它的在地感、实感非常到位,因为它大部分就是实拍的,毕赣对凯里的地理文化也非常了解。其次,做为一个"五感+意识"搭建的叙事,我蛮喜欢毕赣对嗅觉、触觉部分的呈现,但在听觉部分,即民国黑色、谍战电影那一段,除了赵又廷和毕赣身体交互时隐约的耽美表达、声音表达,听觉部分的声效并没有让我惊艳的地方,毕赣对自己并不擅长的谍战、黑色电影拍摄,最后也只是拍了个氛围感,这一点不说对比黑色电影的经典,对比华语的刁亦男都能看出明显差距。刁亦男对黑色电影技法的呈现明显要比毕赣娴熟。毕赣在这部电影写的诗也退步了。《路边野餐》是“为了寻找你,我搬进了鸟的眼睛”“山/是山的影子/狗/懒得进化/夏天/人的酶很固执/灵魂的酶像荷花”。时隔多年能记起的诗句是有一些的。《狂野时代》更多的是有氛围感的连句,却又不足以到诗句那般陌生化、凝练、有创意的地步。“当我双耳失聪,我便走入镜中”这种句子如果算诗,就只能算很平庸的诗句。毕赣是以「诗电影」和「一镜到底」的追忆叙事起家的。在《狂野时代》里,后者没有丢,拍摄难度还更大了。但前者出现了明显退步。而最大的薄弱,即之前就提过的政治感的缺失。古庙篇那个为啥只能拍古庙,因为那对应的是1960年代左右。当然,你也可以理解这是毕赣的曲笔。但作为一部回望中国百年影史用来造梦的电影,如果我们认可历史、艺术,都绝非孤立于政治而存在,电影的发展与呈现,同样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生态(这里表述的政治不只是庙堂里的宏大叙事,也是街头政治、市民政治、日常生活里的政治),那么毕赣这部「电影情书」对政治感的呈现,已近乎于云烟。自然,它是为了过审,但不能因为理解其原因,就避而不谈。毕赣擅于呈现身体、氛围、欲望、女性、少年气,但不擅于塑造具体的历史纵深与政治情境。
《狂野时代》的缺点也很明显,这条单说缺点。我为此又重新听了波米批的那期《是全村的
涵易品娱乐
2025-11-22 21:45: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