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宣布了 11月25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4日签署一项行政令,计划利用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等资源建立一个综合人工智能平台,旨在“加速人工智能在变革性科学发现中的应用”。白宫称这一任务在紧迫性和雄心上可以与曼哈顿计划相媲美。(环球时报) 这事儿听起来阵仗挺大,直接把AI发展和当年的原子弹计划相提并论。白宫这次动用了橡树岭、阿贡这些顶级国家实验室的家底,摆明了要把AI往基础科研领域猛推。查了查最新动态,今年初美国能源部确实在2025财年预算中申请了12亿美元专门用于AI和计算科学,其中部分资金很可能就是为这个平台铺路。 不过把AI研发比作曼哈顿计划,这比喻藏着不少门道。当年曼哈顿计划是战争压力下的举国体制,所有资源朝着单一目标狂奔。现在搞AI平台面临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环境——既要突破技术瓶颈,又得应对科学伦理审查,更别说国会拨款流程的反复拉锯。布鲁金斯学会上个月的报告就提到,美国AI战略面临“雄心与执行力的断层”,私营巨头和公共机构的技术协作始终存在壁垒。 看看具体布局就明白了。这个平台重点瞄准的是气候预测、新材料发现、核聚变控制这些硬骨头。比如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最近用AI将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预测速度提高了100倍,这确实是实打实的突破。但问题在于,这些成果往往停留在论文阶段,要转化成产业应用还得跨过工程化、成本控制的鸿沟。 科学界对这事儿态度分裂得厉害。《自然》杂志三月的专题讨论里,有学者盛赞这是“改变科研范式的关键一步”,也有人担心过度集中化可能挤压小团队的创新空间。更现实的是,欧洲和中国在科研AI领域早就开始卡位——欧洲有“目的地地球”数字孪生计划,中国多个大科学装置也整合了自研AI系统,这场竞赛根本不是单方面冲刺,而是多方位的角力。 特朗普政府把这个平台称作“科研基础设施的代际升级”,但升级效果还得看具体落地。曼哈顿计划造出了终结战争的武器,而这个AI平台最终能孵化出什么?是解锁常温超导体?还是加速癌症药物研发?或许最大价值不在于某个具体成果,而是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科研模式。当科学家带着AI助手在虚拟实验室里试错百万次,传统研究周期确实可能从年压缩到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