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如果爆发战争,那绝不是简单的中日战争,而是中国与整个西方爆发的代理人战争。种种迹象表明,整个西方好像都在为这场战争做准备。 我们都知道过去几年日本一直都在步步紧逼,而最近高市早苗的系列言论更是赤裸裸地对中国发出威胁。与此同时,不少人应该也看到了新闻,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秘密推动所谓的28点和平计划,试图以牺牲乌克兰为代价,换取对俄战略妥协。 美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腾出手来聚焦印太,全面针对中国。就在最近,不止美国有行动,欧盟也已经开始拿中国的利益与美国交易。根据最新的消息,2025年北约峰会罕见对俄乌冲突闭口不提,400字的联合声明里只字未提俄罗斯,反而把重心放在了提升军费和强化印太伙伴关系上,这种对俄示好本质上就是为了减少欧洲方向的牵制,以便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 欧盟的妥协很快有了实质动作,英国与日本签署的《互惠准入协定》已进入实质执行阶段,英军不仅可以在日本常态化部署,其军人还享有特殊司法豁免权,而法国、意大利也陆续派出航母抵达亚太海域,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展联合演练。 这种军事联动绝非偶然,而是欧盟用亚太军事存在换取美国在欧洲安全承诺的直接交易,代价则是牺牲对华合作的自主性,比如在半导体出口管制等议题上,欧盟近期明显收紧了政策,完全配合美国的"技术封锁"策略。 而美国的动作则更直接暴露了其"以日制华"的盘算。美军近期悄悄撤走了部署在日本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表面看是收缩战线,实则是在默许日本自主研发"极音速滑翔弹"——这种导弹射程能覆盖宫古海峡到东海舰队集结区,再搭配美国批准出售的JASSM-ER隐身巡航导弹,足以对东海、台海形成交叉火力网。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还在帮日本改造军事装备,不仅让F-15J战斗机具备挂载远程导弹的能力,还支持日本将C-2运输机改装为简易轰炸机,这种"手把手教打仗"的操作,显然是在把日本打造成前沿打击平台。 在美国的默许甚至纵容下,日本的军备扩张早已突破战后束缚。继2023年采购50枚JASSM-ER导弹后,2025年美国又批准了新一批军售,这种导弹虽为亚音速,但隐身设计和人工智能航路规划能力使其突防效率远超"战斧",搭配F-35战斗机700公里的作战半径,打击范围可深入中国腹地。即便F-35因软件问题延迟部署,日本仍在加速构建导弹发射网络,其野心已不再是"防御",而是具备"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西方的技术和装备支持。 北约的整体转向更印证了西方的集体准备。其最新提出将成员国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5%,远超以往2%的标准,且明确将日本、韩国等列为"印太伙伴国",2025年峰会虽未邀日韩首脑出席,却特意安排两国代表参会,实质是将亚太纳入北约安全体系。 这种布局形成了"美国主导、欧洲策应、日本冲锋"的三层网络:美军提供核心技术和战略指挥,欧盟以军事存在牵制中国注意力,日本则作为前沿阵地承担直接对抗角色。 这种代理人战争的雏形其实已在军事演练中显现。11月中旬,美日菲三国在南海开展大规模军演,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日本"晓"号驱逐舰与菲方舰艇协同进行反潜、拦截演练,科目直指实战。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在不断加入美日主导的军事联盟,美国试图用这种"分散式"布局,既降低自身直接冲突风险,又能通过盟友体系对中国形成包围。 但西方的算盘未必能打响。美国自身面临武器产能不足的问题,有军界人士坦言,精确制导武器可能在开战一周内消耗殆尽,根本无力支撑长期支援;欧盟内部对亚太介入存在分歧,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为美国战略买单;而被推到前线的日本,实则已成为解放军的潜在打击目标,一旦冲突爆发,其本土基地将首当其冲。 这些矛盾注定了西方的代理人布局充满风险,而中国早已看清这种套路,稳步强化区域拒止能力,这正是对西方最有力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