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身体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我不会再回中国!”被中国夫妇收养4

阿智通鉴 2025-11-27 11:36:47

“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身体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我不会再回中国!”被中国夫妇收养4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回到了日本,对养母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1997年深冬,东北的土坯房里,李秀荣躺在冰冷的土炕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一封皱巴巴的信,浑浊的眼睛盯着门口,嘴里反复呢喃着“连栋,连栋”。   这位78岁的老人已经卧床半年,当年摔伤后,她唯一的念想就是盼着养了40年的儿子赵连栋回国。   可信寄出去后,只等来一句“工作太忙”的回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门口也没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而此时的日本横滨,赵连栋正接受当地媒体采访,对着镜头斩钉截铁地说:“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流着日本人的血,不会再回中国。”   时间倒回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东北大地,日军仓皇撤离时,留下了数千名无人照料的遗孤,年仅3岁的野板祥三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李秀荣刚失去独子,在逃难的人群中发现了蜷缩在破棉絮里的他,小脸冻得发紫,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呻吟。   周围有人骂“小鬼子余孽”,劝她别惹麻烦,但看着孩子惊恐的眼神,她终究还是把破棉絮抱回了家,给孩子起名赵连栋,取“连缀骨肉、栋立家园”的意思。   那时东北的土地刚从战火中喘过气,粮食比金子还珍贵。李秀荣夫妇把仅有的高粱米磨成粉,煮成稀糊喂给赵连栋,自己则靠着野菜和树皮充饥。   孩子长到5岁时得了急病,高烧不退,李秀荣背着他走了四十里山路求医,鞋底磨穿了就光着脚,脚后跟渗着血印子。有村民不解,说“养仇人的孩子何苦如此”,她只是抹着眼泪摇头:“孩子没错,错的是打仗的人。”   赵连栋上学后,常被同学指着脊梁骨叫“日本鬼子”,每次哭着跑回家,李秀荣都会把他搂在怀里,用粗糙的手擦去他的眼泪,再带着他去学校跟老师求情。为了让他不受委屈,她省吃俭用给孩子做新衣裳,自己却常年穿着打补丁的旧棉袄。   赵连栋后来考上县里的中学,是村里第一个读书人,李秀荣卖掉了陪嫁的银镯子,凑齐了学费和生活费,送他离家时反复叮嘱:“不管走多远,娘都在这儿等你。”   改革开放后,中日民间寻亲的浪潮渐渐涌到东北。1985年,县里的外事办找到赵连栋,说日本有户人家通过遗孤登记信息找到了他,对方是他的叔叔野板正雄。拿着那张模糊的亲属照片,赵连栋一夜没睡,第二天红着眼眶告诉李秀荣,他想去日本看看。李秀荣沉默了大半宿,把攒了半辈子的钱塞到他手里:“去吧,要是那边好,就常回来看看;要是不好,家永远在这儿。”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赵连栋到日本后,很快就认祖归宗,改回了野板祥三的本名。起初他还偶尔寄信回来,说在叔叔的帮助下找了工作,后来信件越来越少,语气也越来越冷淡。1992年李秀荣摔断了腿,写信让他回来一趟,他回信说正在申请日本国籍,没时间回国,随信寄来的两千块钱,成了他与这个家最后的牵连。   1997年深秋,李秀荣的身体彻底垮了,邻居帮她写了最后一封信,字字都是牵挂,却只等来一张打印的便签,上面“工作太忙”四个字,像冰锥扎进老人的心。弥留之际,她摩挲着赵连栋小时候穿的蓝布褂子,嘴里念叨着“娘给你留的腌菜还在缸里”,直到呼吸停止,眼睛还望着门口的方向。   而横滨的采访现场,记者问赵连栋是否想过中国的养父母,他皱着眉避开镜头:“那是一段过去的经历,我现在是日本人,只想过好眼前的生活。”他不会知道,东北的土坯房里,那缸腌菜早已腌透了岁月,就像李秀荣的恩情,在他转身的那一刻,成了无人认领的沉重往事。   后来有人在东京街头见过赵连栋,他穿着笔挺的西装,说着流利的日语,与路人谈论着工作,仿佛那40年的中国岁月从未存在过。只是偶尔在寂静的深夜,当他看到镜中与李秀荣有几分相似的眉眼,会不会想起那个在东北的寒夜里,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瘦弱身影?这场由战争催生的错位人生,终究在恩情与血脉的抉择中,留下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0 阅读:1

猜你喜欢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