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国家还没有召回驻日大使,只要我们国家还没有开始撤回日本华侨,那应该就打不起来!看看我国反制一个国家的七个台阶就知道。 首先是外交层面的严厉抗议,11 月 13 日深夜,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这种深夜 “奉示” 召见的方式,在外交上已是极高规格的抗议,直接传递最高层级的立场。 紧接着中国驻日大使又约见日本外务次官跟进施压,还特意重申了《联合国宪章》中的 “敌国条款”,用国际法给日方划出红线,这对应着反制阶梯的第一级 —— 外交口头抗议与立场表明,既亮明态度又留有余地。 随后展开的是第二和第三级反制,文旅部、教育部接连发布赴日旅游和留学提醒,建议公民谨慎前往,各大航空公司马上开通免费退改签通道,短短一周就有 50 万张赴日机票被取消,12 条中日航线停航。 文化交流方面,原定登陆中国院线的多部日本电影推迟上映,人文交流通道暂时收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方还对日本参议员石平采取了精准反制,禁止其入境、冻结在华资产,限制商业往来,这是首次以外交部令的形式制裁日本政客,力度可见一斑。 石平长期在日本右翼媒体抹黑中国,支持 “台独”、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次制裁不仅断了他的政治后路,更给其他右翼政客敲响了警钟,毕竟他所属的政党依赖大阪选区,而大阪的经济高度依赖与中国的贸易和中国游客,这种精准打击让挑衅者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 经济层面的反制则对应第四级,中方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这一下击中了日本渔业的要害,再加上旅游业的重创,让本就三季度 GDP 下降 1.8% 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相关企业股价应声暴跌。 这些措施看似严厉,但距离第五级的外交关系降级、召回大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更不用说第六级的切断金融联系和第七级的断交了。要知道,即便是过去中美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反制也只是走到第四级,从未触及召回大使这一步。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反制阶梯一直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效工具,2021 年《反外国制裁法》的颁布,让这些措施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变得更加体系化、法治化。 复旦大学教授宋国友就曾分析,反制的核心不是惩罚个体,而是形成震慑,让更多人不敢轻易触碰红线。 这次对日反制中,日本国内的反应也能说明问题,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野田佳彦都公开批评高市早苗的言论,东京街头还出现了 “高市下台” 的抗议集会,连美国、俄罗斯都出面敲打日本,让其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这正是反制措施发挥的连锁效应。 我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但这绝不意味着会容忍核心利益被侵犯。反制阶梯的存在,既让对方清楚看到挑衅的代价,也为局势降温留下了空间。 现在中日之间既没有召回大使,更没有到撤回华侨的地步,这些都是判断局势没有失控的重要信号。 毕竟大国博弈讲究的是张弛有度,我国的反制既有力度又有分寸,既让挑衅者付出代价,又不轻易升级矛盾,这正是综合国力和外交智慧的体现。 看完这些实实在在的反制措施和阶梯流程,大家对当前的中日关系还有什么担心的地方?对于我国的阶梯式反制,你觉得哪一步最有威慑力?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