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有人向周总理打毛主席的“小报告”,真实情况令人感动!

回顾近代 2024-04-30 06:11:19

任凭别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竟然有人在60年代向周恩来总理打了毛主席的“小报告”。总理得知后非常不悦,当着主席的面对他的所作所为提出了不满。

毛主席

“小报告”的内容是什么?主席到底做了什么能让总理都为之愤怒?没想到真相竟如此令人动容。

一、毛主席的痛

195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迎来了一次危机。说白了,这仍然是“历史遗留”问题。一个经历过炮火侵袭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全身而退的,更不会在炮火停止的瞬间就恢复过来。

当时的国民经济严重不平衡,粮食大幅度地减产,很多农民为了赚钱养活一家老小,都不得不迈进深山老林砍伐树木,森林也因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饥饿与疾病不断地迫害着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与人民,连饭都吃不饱又何谈种地?

而这,成为当时隐藏在毛主席内心最沉重的痛……

每当听说有人民因为饥饿和疾病离去的时候,毛主席就异常难过,甚至有时会坐立难安、泪如雨下。

1960年6月,才刚刚入夏,多地粮食就紧张了起来。我党只能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紧急调粮销售给人民。

问题是这些城市的粮食储备也不多,加在一起也只能卖不到20天!

1960年10月,陈毅将军向毛主席报告了全国的粮食动态,这像是一把刀再一次狠狠地旋进了主席的心。

“秋收之后第一个问题就是缺粮!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甚至还有东北的辽宁都已经缺粮了。今年我们还可以用去年的库存接济,可明年怎么办?”陈毅将军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大声喊道。

陈毅

坐以待毙肯定不行,节约粮食、振兴农作,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毛主席同领导人经过调查与计划后,决定对粮食进行合理分配,与全国人民一同渡过难关。

“我们要实行三个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食不能超过定额!”残酷的现实让主席不得不妥协,在他提倡“三不原则”的时候,又怎么不会心疼人民?

可事实就摆在这里,如果不实行粮食限定政策,人民将永无翻身之日——今日之苦,是为后代儿孙!

二、以身作则的毛主席

眼看着人民在挨饿,毛主席又如何心甘情愿地置身事外?身为一国领袖,他主动挑起了节约粮食的大旗,走在了人民的最前面。

从粮食限额之后,毛主席也对自己的粮食进行了限额,每月只吃26斤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现在的一碗米饭大约200克,假如主席一顿只吃一碗米饭,这些也只够吃21天!

不仅如此,主席拒绝吃肉、吃蛋,每顿饭只吃青菜、咸菜,一吃就是七个月。

这可吓坏了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要知道,那时候的毛主席已经是67岁的高龄,每天的工作强度又很高,如果主席因为吃不饱耽误了身体,那将会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损失!

即便很多人都向主席建议,让他要以身体为贵,但这位已经年近古稀的老人却展示出了惊人的毅力,坚持以风烛残年之躯同人民奋斗到底。

他说:“我的粮食定额,和北京的人民群众是一样的,我在中国就是中国公民,我在北京就是北京市民,大家都一样,我不要搞特殊化!”

一日,毛主席吃饭时,指了指盘子里绿油油的青菜说道:“你们对我很好,但也不能不节约。你看这青菜,你们把叶子都掐掉了,只留嫩的给我,那叶子不就浪费了吗?”

在这种饮食条件下,身材挺拔的毛主席自然是吃不饱的。一天夜里,毛主席实在太饿,只能叫人烧几个芋头充饥。

主席几口便吃下两枚芋头,旋即因为劳累就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工作人员靠近他身边查看情况,却发现主席的呼吸非常不均匀,仔细看过去,他口中竟然还含着一块芋头!

众人顾不得礼数,急忙忙将芋头从主席口中扣了出来。

我们只知道毛主席是斗士,却不知这战场不管有没有硝烟,他都是身先士卒的将军,他的身影永远与人民相伴!

三、毛主席的“小报告”

因为长时间没有吃肉,身体缺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再加上工作疲累,毛主席和很多领导人一样都患上了“浮肿病”,脚背和小腿上的肌肉都因为浮肿失去了弹性。

晚年的毛主席,虽然吃喝健康,营养丰富,可腿部浮肿的毛病却愈加严重,这和他在60年代的节衣缩食有着直接的关系。

很多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不一定能坚持下去,更何况是这样一位整日忙于工作的老人呢?

见主席不愿意妥协,便有工作人员向周恩来总理打了毛主席的“小报告”,声称主席的饮食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周总理得知后有些不悦,连忙赶到了主席的住处。当时正好是毛主席吃饭的时间,总理推开门,就看到他守着一碗清粥和一碟咸菜……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周总理,他赶忙劝说主席,让他吃些好的,新中国不能没有他。

没想到主席根本不在乎总理所说,称自己这样做也是要与人民站在一起。两位伟人你一言我一语,就这样因为饮食的问题争吵了起来,甚至还惊动了警卫员。

争吵结束之后,毛主席轻叹一声,眼前的周总理又何尝不是节衣缩食地生活,他们的想法向来都是一致的,自己省下一口,就能让人民多吃一口……

终于,在毛主席等一众领导人的以身作则之下,1961年的粮食产量开始提升,到了1962年,粮食产量同比增长2.6%,可以基本满足全国人民整年的需要。

人民能填饱肚子,劳动热情逐步提高,粮食产量年年增加。

再看如今,我们已经不用再为填不饱肚子而发愁,也再也没有人轻易因为饥饿而死。活在阳光下的我们,手中的饭碗是祖宗们种出来的,是从毛主席的牙缝扣出来的。

斯人已逝,我们无以为报,但我们可以铭记他们的付出,铭记那句老话——粒粒皆辛苦。

参考资料

[1]李隆虎.农村公共食堂与大饥荒[J].社会发展研究,2017,4(02):109-140+244.

[2]周恩来纪念网.共和国第一次国民经济大调整始末

[3]共产党员网.嚼得菜根 百事可为

在阅读此文后,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0 阅读:1

回顾近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