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不自信,可能是因为你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

宛凝评情感 2024-05-17 03:24:52

有些人的生命立场坚如磐石,不愿意自己的生活只是为他人眼中的一瞬,他们宁愿为自己的内心而活。相对地,还有一些人,他们的生活态度如同风中摇曳的芦苇,虽然梦想着遵从内心的召唤,却在不经意间屈服于外界的目光。

我听过许多人在谈论购车的初衷,他们的说法如出一辙:“周围的同事都已经开车上班,如果我还坚持骑自行车,恐怕会被视为失败者,成为别人的笑柄。”

我曾向其中几位朋友提出疑问,“你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用车,车辆购置后常年闲置,这样做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他们的回答是:“这不仅仅是使用问题,而是涉及到自尊的问题。哪怕我买的车仅仅用于展示,至少在别人眼中,我不是一个无车之人,不会遭受他们的嘲笑。”

甚至我的哥哥也曾如此劝我,让我随大流购买一辆车,理由是:“在节日庆典时,驾车回家才能显得我们有出息。”

但最终,我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因为我不想为了迎合他人的看法而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在我人生的旅途中,决定何种行为才是明智之选,哪种选择应当被舍弃,这应当由我自己独立判断。

去年,我的头发稍微长了一些,朋友们建议我:“在回老家过年前,难道你不考虑去理发店整理一下仪容吗?你不怕村里的人因为你的发型而嘲笑你吗?”

最终,我没有剪发,也没有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因为我知道,别人的评价对于我来说无关紧要,那些与我无关的评价,我为何要放在心上?

不管你是否同意,我们并不是在为他人而活。你要坚信,真正关心你的人寥寥无几。即使你努力活在他人的视线中,也只不过是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越是刻意去迎合他人,越难以达到他们的期望,最终受累的还是你自己。

在童年时期,父母和长辈无形中灌输给我们一种观念:要听话,要做个懂事的孩子,否则就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于是,我们开始努力成为他们眼中的“好孩子”,有些愿望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被迫放弃,有些想法因为顾忌他人的目光而无法说出口。

上学后,父母与老师的教诲仍旧如影随形:要做个优秀的学生,专心学业,争气,尽量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为了成为他们眼中的“好学生”,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单一,只剩下学习。虽然这样赢得了老师和父母的赞赏,却让我们在同学眼中变成了“书呆子”。

在踏入职场之后,上司常灌输我们这样的理念:应将公司视同为温馨的家园,将同事关系视同为亲密的家庭成员。他们强调,把公司的利益置于个人之前是每位员工应有的本分。因此,我们全力以赴,努力工作,立志不做团队中的短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才逐步意识到,即便我们倾尽全力,仍未获得上司的肯定,反而在同事之间成了谈资笑料。

步入婚姻殿堂之后,生活中的指令与期望更是层出不穷。常有人以道德责任的名义对我们耳提面命,动辄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该怎么干”。正如一位友人向我倾诉她婆家的压力时所言:

“我与丈夫新婚之际,婆婆向我详细讲解作为一名合格儿媳的礼节,以及婆家的家规,向我输送一连串的道德教诲。由于我长期习惯于迎合父母的期待,表现懂事,所以我对于婆婆的每一条要求都唯命是从,生怕她觉得我是一个不尽职的儿媳。

我原以为,只要我听话照做就能赢得婆家人的认可,就能使他们开心。然而,我越是顺从,他们的要求越是苛刻,甚至最终狮子大开口,向我要房子。我的小姑子甚至告诉我,‘嫂子,自从你嫁到我们家那一刻起,你的房子就属于婆家了。如果你连这都不明白,真会让大家看笑话!’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被所谓的‘道德’束缚了。我意识到婆家人正是利用我对他们评价的过分在意,随意提出无理要求。我可以为了迎合婆家人的看法而献出我的房子,但最终我并没有这么做。我决定够了,我不能再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我不想再仅仅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我宁愿选择离婚。

参加同学聚会时,许多人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昔日学习并非出类拔萃的同学,如今却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这背后的原因也许正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学习并非顶尖的同学,在总体发展中更为全面,擅长社交,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口才,朋友遍天下。带着这样的综合素质,他们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缺乏自信,生活得疲惫不堪,是因为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种心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时间形成的。我们在行动之前总是过多考虑别人的评价,从而不自觉地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由于过于拘谨,我们无法做好事情。我们一直试图为别人而活,试图赢得他人的认可,到头来却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要违背自己的意愿,仅仅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活呢?为何不为自己而活?为何让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磨去我们的个性和棱角?为何我们要抛弃自己独特的性格?为何我们不能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如果你有故事,欢迎来找我。你是选择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

1 阅读:11

宛凝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