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三藩作乱。村庄附近常年有逃兵在此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妇女们为了自保都悄悄躲到芦苇荡里栖身。一天,村庄外有两名匪盗前来,却见张氏不躲不跑,反而笑嘻嘻地坐在家里等他们来,并说道:“三个人不好吧?” 战乱年代,别的女人都往外跑,她却笑着在家等匪徒上门。两个凶神恶煞的溃兵以为捡了便宜,哪知道这个看似柔弱的农妇,早就在厨房挖好了陷阱。这不是什么武侠小说,而是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记载的真实故事。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尚之信、耿精忠相继响应,三藩之乱就这么爆发了。战火从云贵一路烧到湖南、四川、广东、福建,十几个省份都卷进去。这场仗打了整整八年,老百姓遭了大罪。 张氏住的村子就在战乱波及的地方。藩王手下的兵打了败仗四散逃窜,既没军饷又没人管,就靠抢村子过活。这些溃兵三五成群,白天抢粮食,晚上闯民宅,看见年轻女人就往外拖。村里的男人拿这些持刀带枪的兵痞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 村里的女人商量好,只要听说有兵来,就赶紧跑到芦苇荡或者高粱地躲着。有时候一躲好几天,等确定那伙人走了才敢回家。这日子过了一年多,女人们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可那些溃兵越来越猖狂。 张氏是个农家妇女,丈夫身子弱,胆子也小。她看着邻居家接连遭殃,有的女人被拖走再也没回来,有的受辱后投井了,就寻思光躲也不是办法,得想个主意。她观察那些溃兵,虽然凶恶,但多数又饿又色,脑子不太好使。 张氏让丈夫在厨房挖了个深坑,对外说是要做地窖存白菜。坑挖得有两米多深,坑壁又直又滑,人掉下去根本爬不上来。她找来破草席铺在坑口,上面摆上被褥枕头,看着就像张床。丈夫不明白她要干啥,她也不多说。 这年秋天,村外又来了两个大兵。别人都往外跑,张氏却不慌不忙坐在家里。两个溃兵踹开门进来,看见她长得还算周正,眼睛都直了。张氏反倒笑着招呼他们坐,还叫丈夫生火做饭。 她翻出家里仅剩的半袋米和两块腌肉,又找出坛浊酒。两个溃兵本想立马动手,但肚子实在饿得慌,就先吃饭。酒足饭饱后,其中一个伸手要拉张氏。她躲开说了句:“三个人在这儿,不太方便吧?” 两人一琢磨,对啊,就商量一个先来,另一个在外面等着。张氏把先来的那个领到厨房,指着地上的铺盖说家里穷,只能委屈在这儿凑合。那人哪还顾得上这些,扑上去就掉进坑里了,摔得惨叫一声。张氏赶紧把草席盖回去。 外面那个等不耐烦,进来找人。张氏说刚才好像厨房有动静,让他去看看。那人一弯腰察看,被张氏从背后踹了一脚,也栽进坑里。夫妻俩赶紧往坑里扔柴火,点着了。火起烟大,坑里传出几声惨叫就没声了。 傍晚村民回来,闻到焦臭味。张氏说家里两头猪得了瘟疫,怕传染别家就烧了。大家虽然觉得蹊跷,但也没多问。 打那以后,张氏胆子更大了。她每天到村外树林做针线活,故意穿得干净些,丈夫躲在草丛里。凡是图谋不轨的歹徒上前搭讪,丈夫就从背后偷袭。用这招又除掉了好几个恶人,尸体都埋在林子深处。 有一回来了个骑马的匪徒,人高马大,张氏知道丈夫不是对手。她就劝那人把缰绳系腿上,免得马跑了。那人觉得有道理就照办。趁他不备,张氏拔下铜钗扎马腿,马受惊狂奔,把人拖出去十几里,活活拖死了。 康熙二十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终于平定。朝廷派人整顿地方,溃兵要么收编要么处决,再不敢乱来。村子渐渐恢复安宁,女人们敢回家,男人们重新种地。 张氏到底除掉多少歹徒,村里没人知道。后来有人翻旧账,发现附近确实失踪了不少匪徒,但没证据,就不了了之。官府也没深究,反正死的都是坏人。 张氏后半辈子继续种地过日子,从不提当年的事。有人问起,她就说一句:乱世能活下来,全凭运气。直到临终前才跟侄儿讲了实情,嘱咐别外传。侄儿问她当初怕不怕,她闭上眼说:怕有什么用,总要活下去。 这事后来传到蒲松龄耳朵里,被记进《聊斋志异》。蒲松龄本意是夸张氏聪明,但故事细想起来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不过在那个年代,老百姓为了活命,什么法子都得想。 三藩之乱持续八年,不知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张氏的故事虽然传奇,却也反映出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奈和挣扎。你觉得她这么做对不对?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公元208年,曹操刚刚处死“神医”华佗,他的“偏头痛”病便再次复发,南阳太守为了
【1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