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为吴石将军的牺牲而惋惜,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他牺牲后仅仅8天,台北马场町的同一片黄土上,倒下了另一个更重磅的人物——陈仪,陆军二级上将,浙江省主席。 说起来陈仪这资历,可不是国民党里那种“混资历”的将领,他的底子扎实得很。早年就抱着“强军救国”的想法远赴日本,读的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跟后来的日军将领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还有国民党里的何应钦是同期或前后辈同学,学的是实打实的陆军指挥和战术,不是只学些表面功夫。 北洋政府时期,陈仪就已经掌了实权,30多岁就坐到福建军务督办的位置,手里握着福建的军政大权,当地的军队调动、政务安排几乎都听他的,这份年纪和履历,在当时的军政界没几个人能比。后来国民党取代北洋政府,陈仪选择加入,蒋介石也看重他的军事能力和行政经验,让他办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还先后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妥妥的“封疆大吏”级别。 而且陈仪这人跟当时多数贪腐的国民党官员不一样,他不贪财,也不搞派系倾轧,在浙江任上还试着整顿粮价、减轻百姓赋税,可惜那时候国民党政权已经烂到根子里,官员们只顾着中饱私囊,他的利民政策刚推出去就被层层阻拦,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从这也能看出他跟国民党核心圈子的“格格不入”。 真正让陈仪走上绝路的,是1949年的一个关键选择。那时候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陈仪早就看清了大势,知道国民党撑不下去,也不愿再跟着做违背民心的事,就想策动汤恩伯起义——汤恩伯当年就是陈仪一手提拔起来的,从普通军官一路升到兵团司令,陈仪待他跟亲弟弟似的,按说这份知遇之恩,汤恩伯该记一辈子。 可谁能想到,汤恩伯转头就把陈仪的起义计划原封不动告诉了蒋介石,直接卖了自己的恩人。陈仪没等来起义成功的消息,反而等来了国民党的逮捕令,从杭州被秘密押往台北,连跟家人告别的机会都没有。关押期间,蒋介石还让人劝他“认错求饶”,说只要他肯低头,就饶他一命,毕竟陈仪过去也帮国民党办过不少实事。 但陈仪硬气得很,说自己做的是“顺天应人”的事,没什么好认错的,从头到尾没向蒋介石服过软。1950年6月18日,也就是吴石将军牺牲后的第8天,陈仪被押到台北马场町,跟吴石一样,他没喊冤,没退缩,平静地倒在了同一片黄土上,那年他已经67岁。 其实回头看陈仪的悲剧,一方面是他太念旧情,错信了汤恩伯这个“白眼狼”,没看清对方眼里只有权力和自保;另一方面,也是他敢跟国民党的“独裁路线”叫板,在所有人都想着“保命跑路”的时候,敢主动站在民心这边,这份担当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里太少见了。 很多人只记得吴石将军为情报事业牺牲的英勇,却忘了陈仪这位老将军——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历经几十年官场、军界沉浮后,主动选择的正义,这份清醒和勇气,比很多明哲保身的人强太多。而且国民党对他的处置也透着冷酷,不管过去立过多少功,只要触碰了“维护独裁”的底线,说杀就杀,根本不顾念半分旧情,这也能看出当时国民党政权的狭隘和残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很多人都为吴石将军的牺牲而惋惜,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他牺牲后仅仅8天,台北马场町
谈古论今朝
2025-10-19 23:4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