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这无疑是欧盟在“战略自主”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 明眼人都看得出,欧盟这回是铁了心要重建自家的工业城墙。背后其实是深深的焦虑:美国那边政策风向不定,自家军工业产能萎缩到冷战时期的三成,连155毫米炮弹都难以自主生产。更让他们睡不着觉的是电池,这玩意占了一辆电动车价值的四成,欧洲却严重依赖外部,特别是亚洲供应商,有人甚至警告这可能重蹈当年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覆辙。 说到底,欧盟这波“砸钱筑墙”,与其说是主动抢占产业高地,不如说是被现实架在火上烤后的“被动自救”。喊了这么多年“战略自主”,直到今天才动真格,说白了就是之前的“舒适区”被接连戳破,终于慌了神。 先看那笔让欧盟夜不能寐的“炮弹账”。冷战时期好歹也是能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工业巨头,如今连最基础的155毫米炮弹都要靠外购,产能缩水七成,这哪是“产业萎缩”,简直是工业体系的“肌肉流失”。俄乌冲突一来,欧盟想支援乌克兰,却发现自家军火库比脸还干净,转头求美国,又要看华盛顿的脸色——今天给点弹药,明天可能就卡脖子要好处。这种“求人办事”的憋屈,才让他们猛然醒悟:手里没硬家伙,所谓的“自主”就是空谈。 再说说更要命的电池困境。电动车是欧洲汽车业的未来,可一辆车四成价值攥在别人手里,这就像把自家钱包的钥匙交给了外人。之前依赖俄罗斯能源,被卡脖子时整个欧洲冻得打哆嗦,如今电池依赖亚洲,他们怕的就是历史重演。毕竟能源断供还能烧柴取暖,要是汽车产业的“心脏”被卡住,整个欧洲制造业的半条命都得悬着。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警惕,催生了这场急吼吼的产业扶持计划。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骨感。欧盟想靠“欧洲制造”标准和砸钱重建工业城墙,难度堪比在流沙上建城堡。首先就是内部的“人心不齐”。欧盟二十多个国家,经济水平、产业优势天差地别。德国是汽车巨头,肯定想把扶持资源往汽车产业倾斜;法国更看重军工自主,盼着钱能流向军火厂;那些小国家呢?可能更关心自家中小企业能不能分到一杯羹。各怀心思的情况下,所谓的“统一扶持”会不会变成“各自为战”?这笔“血本”能不能花在刀刃上,本身就是个大问号。 更扎心的是,产业扶持不是“撒钱”就能成的。电池产业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和低成本的产能,这些都不是靠政策一纸命令就能凭空造出来的。亚洲供应商已经深耕多年,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都形成了优势,欧盟想从零开始追,不仅要砸进去天文数字的资金,还得有足够的时间。可现在的市场不等人,电动车竞争已经白热化,等欧洲把电池产业建起来,市场蛋糕早就被分走大半了。到时候,这笔“血本”会不会变成打了水漂的“冤枉钱”? 还有个绕不开的坎——和美国的微妙关系。欧盟喊“战略自主”,很大程度上是不想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可真要搞“欧洲制造”,难免会和美国的产业利益撞车。美国早就对欧洲市场虎视眈眈,之前搞《通胀削减法案》抢欧洲的新能源产业,现在欧盟要自建壁垒,美国能坐视不管?到时候,欧盟是硬着头皮和美国掰手腕,还是乖乖让步?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说到底,欧盟的焦虑我们能理解,想搞“战略自主”的心思也没错,毕竟谁都不想把命运攥在别人手里。可问题在于,他们选的这条路,看起来是条“自救路”,实则布满了坑。没有统一的内部共识,没有成熟的产业基础,还要在美欧博弈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场“重建工业城墙”的计划,更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
军师
2025-10-23 01:28:27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