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一下事件最后的走向,最坏结果就是高市下台!但按照高市一贯的风格,大概是不会向东大低头的,上台还不到1个月,三番两次挑衅东大,这次更是突破了东大的逆鳞。但到目前为止,即便有石破和鸠山递台阶、一帮在野党要求缓和与东大关系,高市一头扎进美爹怀里装作看不见! 高市的强硬从来不是临时起意,这是她刻在骨子里的政治标签。作为安倍路线的坚定继承者,她从竞选时就把 “强化日美同盟”“强硬对华” 当作核心纲领,上台后更是把这一套贯彻到底。 刚上任就密集会见特朗普,把日美同盟吹成 “世界上最伟大的同盟”,还主动表态要在美国的印太战略里挑大梁,这种姿态明摆着是想靠美国给自己撑腰。面对东大的反制,她不仅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做派,和她一贯的右翼鹰派立场完全一致。 但她没算到国内的反对声浪会来得这么快。前首相石破茂早就看不下去了,作为曾因政策执行力不足而下台的前辈,他很清楚外交冒进会拖垮内阁,多次在党内会议上暗示要 “务实处理邻国关系”,等于明着给高市递台阶。 更直接的是鸠山由纪夫,连续在社交平台发文反驳,直言高市关于台海问题的言论是 “煽动危机”,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日本不该插手,这种公开唱反调的架势,在日本政坛并不常见。 在野党更是抓住机会集体发难。立宪民主党带头呼吁缓和与东大的关系,还联合其他党派提交了相关议案,他们心里很清楚,高市的激进政策正在把日本拖进地缘风险里。 更关键的是高市自己的执政根基本就不稳,自民党和维新会搞的 “阁外合作” 模式,本身就因为互信不足而脆弱得很,维新会之所以同意合作,不过是为了规避选举风险,随时都有退出的可能。 现在外交上捅了篓子,维新会已经开始私下抱怨,要是支持率持续下滑,这个松散的联盟随时可能散伙。 高市把宝全押在了美国身上,可美国的支持未必靠得住。特朗普虽然公开欢迎高市上台,夸她是 “美国的可靠伙伴”,但明眼人都知道,美国更看重的是日本能在印太战略里承担多少防务责任,能不能帮着牵制东大。 一旦高市的政策引发更大动荡,影响到美国的利益,这种 “支持” 随时可能变味。而且安倍时期日美关系能顺畅,靠的是安倍稳固的执政基础和与特朗普的私人交情,高市刚上台,还没真正获得美国的深度信任,想靠 “抱大腿” 化解危机,恐怕是一厢情愿。 现在最关键的变量就是支持率和经济现实。日本民众对高市的期待本就建立在 “解决通胀”“稳定经济” 的基础上,可她一门心思搞外交对抗,把本该用来应对物价压力的精力全分散了。 她倚重的安倍路线,靠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老办法,早就埋下了通胀隐患,现在根本无力解决当下的困局。 要是民众发现外交没占到便宜,日子反而更不好过,支持率必然断崖式下跌,到时候别说在野党施压,自民党内部恐怕都会先动手换帅。 不过短时间内,高市大概率还会硬撑着不低头。她刚靠强化日美同盟拉了一波支持率,不会轻易放弃这套政治正确,而且以她的性格,认怂就等于否定自己的全部政治立场。 但这种硬撑注定难以长久,维新会的退出风险、在野党的持续发难、党内的不满情绪,再加上外交对抗带来的实际损失,这些压力叠加起来,迟早会压垮这个脆弱的内阁。 最坏的结果确实是高市下台,但更可能的走向是她在内外压力下被迫 “软着陆”—— 嘴上不公开低头,却悄悄调整政策,不再主动挑衅,靠着模糊表态熬过危机。可不管怎么选,这场闹剧都已经说明,把国家绑在别人的战车上,靠强硬姿态刷存在感,最终只会把自己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日本若一意孤行,最终很可能不仅无法实现其所谓的“大国抱负”,反而会让自己再次成为地区的“麻烦制造者”,陷入孤立与不安的境地。未来的亚太局势将如何演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能否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