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磋商无果,中方亮出新手段。日媒:连个说得上话的人都没了 11月18日,北京,中日外交磋商如期进行,这是双方近期首次面对面沟通,本应成为缓和局势的机会。 会议现场气氛紧张,中方代表坐姿端正、神情坚定,日本官员则低头沉默,全程未作反驳。 会后,中方亚洲司司长刘劲松用“不满意,会场氛围很严肃”概括,简短的评价透露出双方核心分歧依然存在,磋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磋商焦点集中在日本部分政客近期的不当言论上,中方要求日本撤回并公开道歉,但日方既不承认错误,也不作实质性让步。 这种态度显示日本在关键问题上缺乏应对诚意,直接导致沟通僵局。 令人关注的是,磋商结束次日,中方便通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一动作时间点极具策略意义。 此前仅半个月,日本水产品刚刚恢复部分出口,不少企业重新开通对华运输线路,还投资增加冷链设备准备弥补损失。 突然暂停让日本水产行业陷入混乱,根据日本水产厅数据,中国市场占日本水产品出口总量约40%,高端品类如扇贝、金枪鱼对华出口占比超过60%。 2024年,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已下降29%,此次暂停后,预计全年损失将超过3000亿日元,约合140亿元人民币。 北海道渔民受冲击最严重,当地渔村经济高度依赖对华出口,订单骤停导致大量水产品堆积冷库,面临变质风险。 丸红株式会社高管坦言,“市场刚恢复,渠道又被切断,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市场。” 日媒反应强烈,《读卖新闻》称中方反制“快又狠”,《产经新闻》直言日本“连个能和中国说得上话的人都找不到”。 近期日本尝试通过外交渠道与中方沟通,但高市早苗等政客言论已经严重破坏中日互信,这次磋商中日方态度顽固,使沟通渠道更加受阻。 中方的反制逻辑清晰,要求道歉、暂停进口,每一步都有明确目的,即让日本为触碰中国核心利益付出代价。 中方强调,中日关系稳定的前提是尊重历史和现实底线,一旦触碰红线,采取必要措施捍卫权益是理所当然。 日本目前面临经济与外交双重压力,水产行业损失巨大,外交沟通受阻,导致国内企业与渔民焦虑。 分析人士指出,要打破僵局,日本必须展现诚意,采取切实措施修复信任,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交流或形式磋商。 这次事件还暴露出中日关系深层问题,经济依赖与政治互信存在错位。 中方通过经济手段维护核心利益,日本若想恢复对华合作,必须正视自身错误,采取具体行动,而非继续回避。 短期经济冲击只是警示信号,若日本不改变态度,中日关系长期修复将更加困难。 总的来看,中方在处理外交摩擦中,既有明确目标,也注重手段的精准与节奏,显示出在捍卫国家利益和历史底线上毫不妥协的态度。 未来,中日关系的稳定,依赖双方在尊重历史和现实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真正可持续的沟通机制。 官方信源: 荆楚网——中日外交官员磋商结束被问满意吗?中方回答:当然不满意,并用“严肃”形容会谈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