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看到有乌克兰人坐公交时,手里攥着手雷,果不其然,近日就有一名乌克兰男子被强

古史 2025-11-25 18:00:21

之前就看到有乌克兰人坐公交时,手里攥着手雷,果不其然,近日就有一名乌克兰男子被强制征兵,直接掏出手榴弹,当场自爆!   11月21日那天,乌克兰敖德萨市苏沃洛夫征兵中心的监控,拍下同一场让人心惊的画面。   一名男子被征兵人员拦着强制入伍,几句话没谈拢就吵了起来,争执到最激烈的时候,他突然掏出个手雷,当场拉响——“轰”!   浓烟瞬间裹住整个大厅,尖叫里全是慌乱,人们往门口涌的时候,没人敢回头看那个引爆炸弹的男人。   男子当场被炸成粉碎,另外还有五个人受了伤。   这件事看着极端,其实是乌克兰征兵困局憋了太久的一次爆发,一个男人用最决绝的方式说出口:宁肯死,也不愿上战场。   2022年2月冲突刚起来,乌克兰就宣布了总动员,18到60岁的男人全被拦住不让出境,把整整一代劳动力绑在了战争的战车上。   可前线伤亡跟着就上来了,兵不够用怎么办?政府只能一步步把征兵的口子越拉越大。   先是把最低征兵年龄从27岁降到25岁,后来干脆连退休的老人都不放过。   2025年7月,泽连斯基签了新法律,60岁以上的男性也能被征召,要知道在乌克兰,60岁本是男人退休享清福的年纪,这下直接成了要上战场的“底线”。   政策越收越紧,底下执行起来就越来越没章法。   近几个月网上好多视频,都是乌军在街头拦年轻男人,不管你在买菜还是赶路,上来就查证件,不合适就直接带走。   就连记者采访都躲不过去,2025年10月英国《太阳报》的记者斯塔基就遇到了这事。   他带着摄影师和一个合作多年的乌克兰翻译D,要去前线采访,半道被乌军的路障拦下来。   士兵们搜了车,拍了记者证往上报,耗了几个小时后,直接把翻译D拉走当兵了。   斯塔基看着朋友被带走,连自由都没了,整个采访组没了翻译,只能中断行程。   更让人心寒的是,有个士兵还过来开玩笑:“你得找个新司机了,你朋友去打仗啦,砰砰!”   到最后,斯塔基都不知道那个叫D的翻译,到底能不能活着回来。   敖德萨那声爆炸,不是第一个反抗的信号,今年7月还有件更让人唏嘘的事。   俄军那边放出消息,说有个乌克兰人实在受不了征兵办天天上门骚扰,偷偷在网上联系上俄军,用比特币付钱买了一架“天竺葵-2”自杀无人机,把自己家附近征兵办的位置报得一清二楚,就想让俄军把那地方炸了。   后来有人亲眼看见,一架涂着涂鸦的无人机飞过去,把征兵办炸成了废墟。   这事儿听着荒诞,却最能说明老百姓的恨:恨到宁愿找曾经的对手帮忙,也要砸掉那个逼自己上战场的地方。   除了这些极端的,更多人在偷偷反抗。   有人藏在亲戚家不敢出门,有人花钱办假证假装身体不好,还有人冒着风险往边境跑。   政府也曾松过一次口,说让18到22岁的男性可以随便出境,可这政策没撑多久就又收回去了。   这种反复更让老百姓慌了神,没人知道下一个被征召的会不会是自己,也没人知道这场没完没了的动员,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乌克兰的征兵乱局,是长期战争把整个动员体系榨干了的结果。   正常的征兵,得靠公平和老百姓的认同撑着,可乌克兰现在的征兵,早就没了这些根基。   年龄从25岁拉到60岁以上,抓人的地方从街头到采访路障,想抓谁就抓谁,连记者的翻译都不放过。   这种做法根本不是“征召义务”,而是硬逼着老百姓去牺牲。   当一个制度连基本的公平都没了,当征兵的人能随便剥夺别人的自由和职业,老百姓不反抗才怪。   自爆也好,找俄军炸征兵办也好,都是大家对这个乱套制度最狠的投票。   这种乱局已经把整个社会拆得四分五裂,老百姓恨的不只是要去打仗,更是恨政府把他们当消耗品。   敖德萨的男人用命反抗,是不想当没人在乎的炮灰;有人找俄军帮忙,是觉得本国政府比曾经的敌人还要逼得紧。   这种伤害是往后几十年都补不回来的。   年轻男人要么死在前线,要么跑出国不敢回来,家里的田地没人种,工厂里没人干活,整个国家的劳动力断了层。   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家,多少家庭就这么散了。   就算以后仗停了,重建国家得靠人吧?凝聚人心得靠信任吧?现在把劳动力耗光了,把老百姓的心伤透了,这些东西哪儿找回来?   这种为了打仗把国家根基都耗光的做法,其实是在透支整个国家的未来。   战争从来不是只看前线有多少兵,更要看后方有多少人愿意撑着。   把老百姓逼到用命反抗的地步,再严苛的动员令也守不住防线。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一个国家在战争中,该怎么平衡征兵需求和老百姓的意愿呢? (信源:乌克兰男子遭强制征兵,发生争执后掏出手榴弹拉响,当场自爆!——观察者网)

0 阅读:32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