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黄炎培的儿子黄竞武被捕,敌人见他不屈服,就把他活埋,当泥土将他全部埋

古史 2025-11-26 18:01:05

1949年,黄炎培的儿子黄竞武被捕,敌人见他不屈服,就把他活埋,当泥土将他全部埋没时,敌人正准备离去,没想到泥土却突然动了起来!   提起上海人,不少人会有些模糊的印象,觉得他们精致有余、刚硬不足。   可在上海解放前夕的暗夜里,有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用自己47岁的生命,把这种偏见撕得粉碎。   这个男人叫黄竞武,1903年出生在上海川沙的名门之家,父亲是著名教育家黄炎培。   黄竞武从小就聪明,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公费去了哈佛大学读经济学,拿着硕士文凭回国时,满脑子都是用专业知识救中国的想法。   可回国后看到的,是时局混乱、百姓遭殃的烂摊子,他那点经济学知识,在动荡的社会里根本施展不开。   父亲黄炎培的言传身教点醒了他:光靠书本救不了国,得站出来跟反动势力真刀真枪干。   1947年,国民党容不下民主党派,把民盟说成“非法团体”解散了,民建也只能转到地下。   当时黄炎培已经被特务监视,没法公开活动,民建的大小事务就全落到了黄竞武肩上。   他把红棉酒家当成秘密联络点,又在川沙开了几家商店当转移站,悄悄帮着中共地下党保护、转移民主人士。   1948年冬天,他成了民建上海临时干事会的常务理事,专门管组织工作,外滩中央银行的办公室,成了他最隐蔽的斗争据点。   1949年的上海,解放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国民党开始疯狂偷运中央银行的黄金白银去台湾。   黄竞武当时在中央银行当稽核专员,摸清这个底细后,气得睡不着觉。   这些钱是国家的家底,是老百姓的血汗,绝不能让他们偷走。   他借着自己的身份发动银行职工抗运,又找到工商界、新闻界的朋友揭露这事,金融界的人也站出来反对。   就这么里应外合,国民党的偷运计划没能得逞,蒋介石把他当成了眼中钉。   那时候,黄炎培已经到北京筹备新政协,解放区的电台一广播,黄竞武的处境更危险了。   地下党让他躲一躲,同事们也帮他联系了苏州、川沙的安全地方,可他摇头拒绝:“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撒手走了工作就断了。”   1949年5月12日上午,离上海解放就剩13天了,黄竞武约了人在中央银行四楼办公室谈事,刚坐下,预伏的特务就冲了进来,把他绑到了南市南车站路190号的监狱。   特务们想从他嘴里掏出民建的名册,一天到晚用刑,那些酷刑残忍的难以形容,可不管怎么打,黄竞武除了痛骂敌人,一个字的机密都没说。   据幸存的难友回忆,他被押进监房时,穿着浅灰色西服,戴着玳瑁边眼镜,面对特务的呵斥,腰杆挺得笔直。   5月18日凌晨,离上海解放还有7天,特务们没了耐心,把他和另外12位志士一起活埋了。   还留着一口气的黄竞武试图挣脱束缚,却最终还是在泥土下咽了气。   上海解放一周后的6月2日,解放军带着群众在监狱北角的菜地里深挖四尺,13具五花大绑、遍体鳞伤的遗体露了出来,其中那个身材微胖、遍体鳞伤的就是黄竞武。   后来黄炎培在儿子的肖像照背后写了一行字:每次经过天安门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就会想起这里面有自己的儿子。   有人说上海人没血性,黄竞武用一辈子反驳了这种话,他是喝着黄浦江的水长大的,带着上海人的精致,却更藏着中国人的刚硬。   从哈佛硕士到地下工作者,他放弃的是安稳的生活,挑起来的是国家的担子。   这种血性不是匹夫之勇,是认准了方向就不回头的坚定,是明知危险还往前冲的担当。   黄竞武能扛住那么残忍的酷刑,靠的不是钢筋铁骨,是打心底里的信仰。   他清楚跟着共产党走,中国才能有出路,民建的名册关系着一大批同志的性命,就算把命丢了,也不能松口。   他说过越是危险越要坚守岗位,最后真的用生命兑现了这句话。   那具血肉模糊的遗体,不是牺牲的终点,是精神的起点。   黄竞武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专业本事用到了革命里,用经济学知识摸清金融底细,用稽核专员的身份发动群众,这种“专业报国”的路数,放到今天也值得所有人学。   现在的我们不用再面对酷刑和牺牲,但那种“做事就要尽责、爱国就要实干”的劲头,从来都不过时。   浦江潮涌,忠魂未远;川沙土厚,埋骨亦香。   那些黎明前倒下的英雄,从来都没离开过我们。   ‌【评论区聊聊】回望黄竞武的故事,你最难忘的是他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还是面对酷刑始终不屈的模样? (信源:黄竞武——百度百科)

0 阅读:0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