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我军攻打越军炮台,连续打了上百多发炮弹,竟然拿对方没有丝毫办法,就在这时,一个50多岁的工人站了出来:“我知道那玩意的弱点!” 1979年对越反击战的战场上,解放军东线部队在同登地区一路推进,却被一座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炮台拦住去路。 这座被战士们称为“鬼屯炮台”的堡垒,是法国人花三年时间修起来的大家伙,宽一百米、长三百米,最厚的墙体足有三米,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身子骨硬得吓人。 炮台里头更是一应俱全,电力、通风、弹药库样样不缺,十多个火力点藏在山石间,当年日军打了45天,连暗堡的门都没摸到。 更棘手的是它的位置,牢牢卡住平顶山的关键地段,要是绕着走,部队就得被前后夹击,许世友将军下了死命令,这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担负攻坚任务的163师489团7连一开始信心挺足,火力配得很齐,后来又加了好几门85毫米加农炮和59式坦克。 可炮弹砸在炮台上,除了溅起些水泥碎渣,根本伤不到内里。 战士们趁着夜色分三路偷袭,打了一整晚才勉强占了表面阵地,主力部队却折损了三分之二,藏在石缝里的主炮台依旧纹丝不动。 连续两次进攻失利,连指挥员边贵祥都犯了难,这座堡垒成了横在进军路上的拦路虎,每多拖一天,前线就多一分风险。 这时候,一个50岁上下的中年人骑着单车赶到了炮兵营,一见到副营长就急着说:我能帮上忙! 他叫何国安,是广西凭祥市发电厂的民兵,那天中午他在厂里拉完煤回家,路上看见卡车拉着不少伤员,一打听才知道是打“法国炮台”负伤的。 何国安心里咯噔一下,这座炮台他再熟悉不过——13岁那年,他跟着逃难的父亲到了同登,被法军抓去修炮台,整整干了三年。 炮台里的每一条通道、每一个隐蔽点,他都记在心里。 回家放下东西,他顾不上歇口气,骑上单车就往前线赶,非要给部队带路不可。 旅部听完何国安的讲述,立刻调整战术,把主攻方向从南面改成了北面,还从其他部队抽调兵力重组了攻坚连队,配足了重火力。 21日拂晓,部队悄悄摸到炮台北侧的无名高地,等到清晨七点五十分,炮火再次覆盖炮台,密集的火力把敌人的射孔都罩住了。 炮火一停,步兵立刻冲锋,2班和4班从东北、西北两侧突入,用火箭筒端掉了几个火力点,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 战士们交替掩护着往上冲,中午时分就占领了北侧和顶部阵地,把残敌逼进了西南洞口。 部队封住了发现的四个洞口,对着里面喊:“缴枪不杀!”可里头的敌人不光不投降,还往外扔手榴弹。 僵局再次出现的时候,何国安想起了一件事——炮台顶部有个用作出气孔的“天窗”。 他带着工兵在顶部来回丈量,凭着当年的记忆找准位置,搬开水泥碎块、拔光杂草,一块桌面大小的水泥盖板露了出来。 “天窗找到!”何国安一喊,大家赶紧搬开盖板,底下黑黝黝的洞里传来嘈杂的人声。 他趴在洞口用越语喊“我们宽待俘虏”“缴枪不杀”,洞里半点回应都没有。 战士们找来茅草浇上汽油扔进去,再用喷火器往里喷射,只听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洞里的弹药库被引爆,这座固若金汤的炮台彻底垮了。 这一声巨响不光炸塌了炮台,更炸碎了同登地区的越军防御体系。 平顶山的核心支撑点没了,越军的防线在二十四小时内全面瓦解,解放军东线部队的推进速度一下子提高了四成。 许世友将军得知消息后特意说:“出国作战照样要靠人民战争思想才能赢!”还建议好好奖励何国安。 1979年3月,中央军委授予何国安“支前模范”称号,这份荣誉他实至名归。 专业的部队用重火力攻了两次都没拿下的堡垒,偏偏被一位普通民兵找到了死穴。 这是群众中藏着的制胜密码——那些亲历者的记忆、普通人的坚守,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鬼屯炮台的攻破,更印证了一个道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何国安不是现役军人,却凭着一份家国情怀冒死驰援;他没有精良装备,却用三年修炮台的经历换来了决胜一击。 这种军民同心的力量,比任何坚固的堡垒都更难攻破。 军民同心,其利断金,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刻在胜利基因里的真理。 【评论区聊聊】看完何国安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军民同心的战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信源:《许世友的最后一战》——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