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初,一天,毛主席忽然问彭德怀:哪支部队打美军打得最好?”彭德怀思索片刻,说:“第42军。”,没想到主席表示:立刻将他们调回来! 一九七一年夏天北京一间会客室里。一个走路略微一瘸一拐的老将军,被周总理请出来见客。 对面是基辛格,握住他的手,说美国人对吴将军不陌生,还知道他有个外号。 屋里的人笑了一下,这外号听着随口,其实是从战场上熬出来的。 往前翻,一九三九年,南方山沟里泥水没过脚背。吴瑞林带队同日军拼刺刀,大腿被对方刺中。简单包扎后照样往前冲,没有手术,没有静养。 伤口勉强长好,腿上落下病根,天一冷就疼,走路带着一点拖。 身边人看久了,嘴上说他“瘸”,心里清楚,这是刀口留下的记号。 海军三大舰队司令后来都有绰号:北海“北拐子”,东海“卧着一只虎”,南海的“南瘸子”,就落在他头上。 第四十二军的名声,是在朝鲜战场硬打出来的。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往那边扔了八个师。第四十二军在冰雪里顶着,进攻抢阵地,防御守阵地,一师一师跟美军对上。 哪支军最能打,前线和总部都看得明白。 一九五三年初,彭德怀进京汇报。说着朝鲜战况,毛主席忽然问:第一批去朝鲜的几个军里,哪一个打美军打得好。屋里一静,彭德怀想了想,说,第四十二军,美国投入朝鲜战场的八个师,他们都打过,攻守都顶得住。 毛主席听完,说,那就把第四十二军调回来。 照一般想法,打得最好的部队正该压在一线,这一句“调回来”,听着有点反常。 毛主席随即把话挑明: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吃了亏,不会服软,很可能转到南边翻腾,扶蒋介石在沿海找事,也扶吴庭艳在越南那边出牌。今后棘手的地方,很可能在海边,在海上。 既然以后还得跟美军再较劲,就要把这支最懂美军的军抽回来,放在真正关键的位置。 调动很快执行,第四十二军从朝鲜撤回,脚印从雪地落到岭南的红土上。 吴瑞林和政委郭成柱接到通知,进京受命。 周总理、朱老总、彭老总一起接见,任务讲得很直白:守好祖国的南大门。朱德又提醒,从严治军不能松,对地方党政要讲规矩,对部队要抠纪律,这是毛主席强调过的。 两个人当场答应,该担的担起来。 不久,这支军就扎进广东一线。 摊开地图看,这一带对着南海,向东是台湾,向南连着越南。陆上有部队守,麻烦越来越多往海上跑。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跟阵地战是两套活。 这个节骨眼上,毛主席点名,让吴瑞林接过南海舰队司令的职务。 干了大半辈子陆军,一下子被推到海军头上,吴瑞林没多话,先把自己泡到舰艇里。 刚到南海那阵子,他常常几天不下舰,白天跟着跑训练,晚上在舱里拿着本子问:吃水多少合适,编队怎么排,火力怎么配,雷达怎么看。 他不愿稀里糊涂拍板,哪怕是一颗炮弹的射程,也要掂量清楚。战士私下说司令爱较真,转念一想,真打起来,较真总比含糊强。 时间过去,作战室里的海图对他来说就活了。 哪片海域适合设伏,哪条航道容易被人摸上来,海军航空兵从哪个方向压过去更合算,他心里都有数。外面有人笑说他成了南海上的“海上蛟龙”,话有点狠,但南海舰队这口气,的确提起来了。 一九六四年,周总理和陈老总到南海舰队,转达毛主席的新安排:抗美援越,南海这边得顶上。美军在越南越扎越深,飞机、军舰往那边挤。 毛主席判断,美方要伸手干涉中国,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条盯着海南岛西部和北部湾,一条铺在更大一片海域,随时可能掀起一场局部战争。 南海舰队接到的就是一句话:全面备战。 备战不是喊口号,没多久,南海上传来消息:吴瑞林指挥下,南海舰队击沉了国民党海军“剑门”号和“章江”号两艘军舰。 海面上火光腾起,把对岸那股气压了下去。 海军航空兵在南海上空打掉五架美军飞机,还俘虏了一名王牌飞行员,叫菲利普·史密斯。 这个名字后来出现在谈判桌上,当年的几场硬仗,也成了证明南海防线有牙有爪的凭据。 一九六八年,吴瑞林被调到海军总部,成了常务副司令。 毛主席见到他,说他是战争的幸存者,又点出他在南海那些年干得扎实,所以把他调到海军来。这一句话,把早年的伤腿、朝鲜的恶仗、南海的风浪,都串在了一起。 一九七一年七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提到要解决菲利普·史密斯的问题,周总理让吴瑞林出面。 对面一见他,人刚坐下,就先提起那个外号,说美国人一点也不觉得陌生。 屋里的笑声在茶杯边上转了一圈,像是又飘回南海的浪头里。 那年之后,再有人提起毛主席当年问哪支部队打美军打得最好,提起那句“第四十二军”,眼前浮起的,就不光是朝鲜的雪,还有广东的海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