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讲《滕王阁序》汉朝典故多(一):秦国何以胜秦朝何以亡

嘤兀 2023-12-26 11:20:01

在商鞅变法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占据上风,为什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用了区区14年,就没了?

很多网友提问,为什么《滕王阁序》的典故大多来自汉朝,从本期开始,咱们就好好聊聊,先从秦国何以胜,秦朝何以亡开始。

其中的原因讨论了两千多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以后还会继续探究。

咱们只说其中一点。

多国并立和大一统的国家,谁更适合社会?

让我们从当时的天下、变法思路、秦国何以胜和秦朝何以亡等四个角度一起来聊一聊。

1、当时的天下

秦朝统一之前,中华大地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乱世,单单是在春秋时期的295年中,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

国家尚且如此,百姓更是朝不保夕。

2、变法思路

几乎每个阶层都在思考和探索战争的本原逻辑,和避免战争与回归和平的方式方法。

诸子百家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战国七雄并立天下。

最后法家代表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国展开一次对农业和军事,深刻而深远的变法,让秦国迅速崛起,最终统一全国。

这里必须说一下,其他国家也有变法:

李悝(kuī)在魏国的变法——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任用贤能,因触动贵族被杀,变法不了了之。

邹忌在齐国的变法——体现在任贤去奸,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生产。

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但对国君要求极高,国君的贤明与否,决定了国家的强大与否。

赵武灵王在赵国的变法——主要是胡服骑射,让赵国军事实力比肩秦国。

乐毅在燕国的改革——体现在任贤用能,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军事实力。

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远见卓识,都是对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结构进行着修补与完善。但是从那个年代看,可就不一定了。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铁器的使用和耕牛的推广,让农业有了质的飞跃,就意味着需要有更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去适应农业,这一最基础行业的发展。

所以在那个时代,变法必须涉及农业!

除了秦国,没人把农业提到与军事并齐的高度,甚至大多数变法家都没提及。

3、秦国何以胜

商鞅看到农业的变革与重要性,并将其提到与军事等高的位置,制作出一套适合农业发展的制度,这才让秦国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条件之一。

再加上森严的法律与军功爵位制,让人们在几百年的乱世之中,看到了秩序的优越性。

那时的秦国,民风淳朴,作战剽悍,农业发达,商业遍天下,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向往之地,天下英才,秦国占据一半!

农业和军事制度的加持下,让秦国在实力差不多的战国七雄中强势崛起,经过130年的努力,统一全国,建立秦朝!

4、秦朝何以亡

几百年逆境成长起来的秦朝,怎么用了14年,就没了?

社会从纷乱发展到大一统的国家,是一个全方面而极深刻的转变,就要有新的社会制度,适应新的发展模式,但是秦朝还是用着秦国的思路发展。

山东六国之民,还未享受大一统带来的红利,就被拉入更为严苛的国家流水线上。繁重的徭役,严苛的律法,社会中弥漫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向往的怀疑。

凭什么维护秦朝?!

12年后,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赳赳大秦,距离灭亡,还有不足两年。

之后,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遵守社会发展规律及时做出调,这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国家统一后,没能及时推行一条适合朝代发展之路,这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但是秦朝短暂的统一,却给中华文化承上启下,并传承万世,中华民族不被历史淹没,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保障——车同轨,书同文,咱们下期聊聊。

关注我,一起探寻古文之美。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1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