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林:亲自勘察,绘朝鲜战事地图,建“水下暗桥”,立下大功

锦心学识 2022-04-07 11:45:27

七十年前的那一场立国之战,被后世无数人传诵。但我们大多看到的是结果,看不见的却是一个个的细节。

从1950年6月朝鲜战争发生后起,领导人们的睡眠质量就不太好了,毕竟,“大火”就在隔壁开始燃烧。此时很多人看到了朝鲜人民军的大步前进,只有少数人看到了未来的局势变化。

起初,南韩和美国的联军节节败退。这很正常,毕竟,朝鲜人民军中的骨干,大多都在东北抗日过,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包括高级军官金策、金雄、姜健等人。

朝鲜人在高歌猛进中狂欢,毛主席等人却开始担忧。美国不会如此被干败,麦克阿瑟不会如此灰头土脸的回家。

7月上旬,毛主席果断让组建东北边防军,开始加强东北边防,将军事重心从“计划攻台”变为了“防卫东北”。

最先过去的主力兵团是13兵团,司令员是邓华,副司令员是洪学智。为了未雨绸缪,防范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决定派人到朝鲜进行勘察。

于是,重任就落到了42军军长吴瑞林头上了。

1、

为什么是吴瑞林?为什么不是别人?

因为吴瑞林具有两大优势,第一,他曾经在辽东半岛战斗过,而朝鲜很多的将领和他熟悉。第二,此人胆大心细,警惕性高,同时又比较敏锐。

吴瑞林接到任务后,马上找了两个帮手,一个是作战处长侯显堂,一个是侦察处长孙照普,又带了几个参谋人员,向朝鲜进发了。为了避人耳目,他们打扮成了列车人员,随着列车走遍了朝鲜南北。当然,此事是经过了朝鲜同意的。

在行进过程中,他们对于群山,河谷、村庄、溪流、铁路、涵洞等特殊位置一一作了标记,而且对于人口分布,各种交通也进行了详细记载。在碰到一些地方时,吴瑞林还阐述应该采取哪种战斗方式,而且让侯显堂等人一一记录下来。

就这样,吴瑞林一行在朝鲜勘察了五天五夜,然后回到了中国。

接着,又花费了两天时间,对勘察结果进行了整理汇编,绘制战事地图,然后向上进行了汇报。邓华等人看了之后非常认可,大加赞赏,并且马上进行印刷成册,让团以上的干部人手一册。就是这份地图手册,给朝鲜战争中的将士们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做出了贡献,按理来说,吴瑞林此时该休息了。但他并没有,接着,开始继续研究如何快速渡桥。

2、

吴瑞林是个爱钻研的人,首先开始钻研第一套方案,那就是如何快速通过鸭绿江铁路桥。

铁路桥大家都知道,是有铁轨和枕木组成,军队过有点费劲,怎么办?把铁轨两侧和中间全部垫上木板,铁轨比木板略高一点。如此一来,鸭绿江上的铁路桥就成了平坦的大道了。

这办法不错,为了试验过桥效率,吴瑞林根据铁路桥的长度模拟了一段路,并且开始模拟演习过桥,结果一个团用了40分钟左右,他的42军六个步兵团预计6小时就可以完成渡江工作。

问题来了,有人提出,如果桥被炸断了怎么办?是呀,如果美国提前把桥炸断了,怎么过呢?另外,就算大部队过去了,大桥迟早要被炸断的,因为敌人肯定要让补给线中断。

这没有难住吴瑞林等人,他们在勘察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在辑安和满浦镇地区(离铁路桥1公里左右),有人涉水过桥,这厉害了,怎么做到的?

经过调查发现,那里的水位较浅,除了江心都没有没过膝盖。于是,拿大车做了实验,竟然能过得去,只是水底崎岖不平。怎么办?

那就把水底搞平。如何搞平?垫条石。吴瑞林安排人找来500个工匠,加上500位解放军,日夜赶工,在水面下铺了一条长375米的水下桥。做了几次实验,情况非常良好,在水下桥两端用玉米杆做了一定的伪装。这个桥,敌人如何轰炸都不容易炸翻,一是看不见,二是炸不塌。吴瑞林这“桥”厉害了。

就这么一个水下桥,对后来的朝鲜战争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也让洪学智的后勤运输队遇到困难后仍然能把一部分后勤补给运过来。

42军,在吴瑞林的带领下发挥出了敢打敢拼的精神,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发挥出色。但更不能忽略的是吴瑞林将军绘制地图手册,以及建造“水下桥”的这种巨大作用。

1995年将军去世,去世之后,吴瑞林将军的儿子吴继云将父亲写的资料整理了出来,发表在《军事历史》2011年第二期,题目是《42军入朝参战前的日日夜夜》。

有人说,一场战争,武器决定一切。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用行动告诉大家,并不完全是。

朝鲜战争中,麦克阿瑟问左右:“亲爱的威洛比,中国有空军吗?”“正在建。”

“中国有海军吗?” “也正在建。”

“他们的陆军有坦克吗?”“不足挂齿。”

“那中国的火炮非常厉害吗?”“微不足道。”

“那就行了,我们的谈论可以结束了........”

麦克阿瑟的狂妄,展露无遗。但这种狂妄,最后成了失败的前奏。从此,他知道了什么是中国陆军,他知道了谁是彭德怀。他不知道的是,有很多像吴瑞林这样的解放军指战员,用智慧和协作,给了强大的美国以教训。

0 阅读:13

锦心学识

简介: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探究历史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