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山:博眼球、蹭热度勿让无厘头的谣言随万物“复苏”

青岛信网 2024-04-23 19:40:12

进入4月,春意盎然,而与万物一起“复苏”的还有各种谣言。青岛市网上辟谣平台监测发现,相比3月,青岛各领域各类谣言显著增加,其中类似“一小学有学生体育课猝死”等谣言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其误导群众的认知,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统计青岛近期辟谣案例,社会事件类谣言较多,其中不乏刺激性、极端性谣言。譬如“城阳发生多起砍人抢劫事件”“停车堵路的纠纷变成‘捅死人’”等。这些无中生有的谣言,不仅故意制造恐慌,撩拨公众情绪,更是对互联网秩序造成破坏。尤其是造谣“小学生体育课猝死”的谣言,几乎是一年改编一个版本在传播,可见谣言“去根儿”之难。

这些网络谣言还喜欢蹭民生、社会热点话题,达到贩卖焦虑目的。像造谣“海信死人了” ,实为在海信产业园实习生嫌工作劳累,编造不实信息以发泄不满情绪;为博取流量获得利益,胶州一男子竟发布虚假视频谎称某地起火,造成不良影响……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是网络谣言频发的“重灾区”。这些谣言以"割韭菜"为趣,常常被说得“有鼻子有眼”,还在虚假事实中穿插一些属实的细节,颇具迷惑性。一旦轻听轻信,很容易堕入精心设计的流量圈套。

当下,人工智能、视频合成等技术发展迅速,“有图有真相”的传统时代早已被颠覆。博眼球的网红通过摆拍视频赚取流量,“心怀不轨”的人动动手指就可以一键生成虚假信息……这不仅降低了造谣的门槛和成本,也增加了管控难度。最典型的是近期“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出现了局中局的套圈式谣言。从前是“特大新闻”等大字幕,如今更多的是“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吊人胃口”的谣言,让人更加难分辨。

互联网时代,每个普通的网民都是信息传播的节点。网络谣言往往利用人们的恐惧、愤怒或好奇心,以情绪化的方式制造矛盾和对立冲突,操纵受众的情感和立场,极易在社交媒体上扩散引发舆情。尤其是春暖花开之际,人的心情容易浮躁,很多网民对于“还未锤死”的信息就急着传播出去,成为了谣言的“二传手”,身份从受害者转变成害人者。

想要遏制谣言,需要全民参与,一起共治。当看到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应尽力求证,一旦查实为谣言,就向监管部门举报;发现家人朋友转发谣言时,也要及时提醒。让“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你我”。

想让真相跑赢网络谣言,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网络平台加强内容审核,斩断传播链,更需要网民的“给力”参与。在打击谣言的路上全社会只要齐心协力,定能携手共筑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信网评论员 李源菁

[relations]

网络,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网络谣言等网络乱象屡禁不绝,令人深恶痛绝,严重影响良好的网络生态。毫无来由的一段话、一张截图、一个视频,配之以夸张的描述、耸动的标题,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引发大量关注。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守住底线,不造谣,不传谣,并积极抵制谣言,就能共建风清气正精神家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