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中献帝的声音来自何方

扬眼 2024-03-20 16:46:09

我们有机会听到献帝自己的声音吗?答案似乎是现成的。

建安十九年(214),献帝皇后伏氏家族谋反事发,曹操派尚书令华歆勒兵入宫收捕伏后。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脑中大概都能立刻浮现出相关画面。事实上其时伏后与献帝间的对话,早已在范晔《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中长久回荡:

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

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

顾谓郗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

一个极具冲击力和画面感的告别。在这里,献帝不再是那个为曹魏王权或献帝朝廷尽责表演的完美傀儡,而是发出了面对悲剧命运的挣扎之声。短短三句话,在为献帝博得无限同情的同时,也将“汉贼”的十字架牢牢钉在了曹操的背上。

感动之余,还是应该想想这声音来自何方。毕竟范晔撰《后汉书》已在献帝之后两百余年。如刘知几《史通》评论所言“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范晔的独断体现在他的取材整合,而非凭空杜撰。上述伏后诀别段落,事实上一见于东晋袁宏《后汉纪》,二见于西晋张璠《后汉纪》,三见于吴人所撰《曹瞒传》。追溯史源的结果,居然来自曹魏的敌国孙吴一方。

同样性质的声音,在《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中还出现过一次。在叙述献帝都许“守位而已”“其余内外,多见诛戮”之后,献帝对入殿中朝见的曹操说:

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以天子之尊对曹操如此言说,即使只是傀儡,分量之重可想而知,何况地点是在许都献帝宫中。曹操听后果然“失色,俛仰求出”,出宫后“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这段文字尤其是献帝之语凸显了为曹操所挟的天子之窘迫,但又残存些许自尊,与其后伏后诀别之际的无奈悲愤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叙述,应是出自同一种立场的书写。显然,作为当事人的曹魏一方和献帝一方,都不是作者。

范晔的上述文字可能袭自习凿齿《汉晋春秋》。《太平御览》卷九二《皇王部·孝献皇帝》保留了一段与范书所述(自“献帝都许,守位而已”至“自后不敢复朝请”)几无差别的文字,注明来自《汉晋阳秋》。如所周知,习凿齿在东晋中期撰作的这部作品,一反西晋时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蜀吴为僭伪的立场(这也是西晋的官方立场),以蜀汉为继承东汉的正统,曹魏则变成了非正统政权。上述文字背后的政治立场与习凿齿这一是蜀非曹的正统观正相一致。

实际上《汉晋春秋》也是有所本的,即《献帝春秋》。此书为孙吴袁晔的作品,因多载传闻,被裴松之斥为“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以想见,这种借献帝之口渲染曹魏王权之非正统的小道故事,最为敌国朝野所津津乐道。看似出之于献帝个人,不过是另一版本的“台词”而已。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

徐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1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