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呼他为“黑丁”,他跟随朱元璋征战,后来结局怎样了?

书童读史 2024-05-17 20:59:00

元末,天下动乱,有些人走投无路,最后选择了投奔那些起义军队伍。有的人选择了朱元璋,有的人选择了陈友谅,有的人选择了张士诚,还有人选择了其他的起义军队伍。

他们在选择时,并不知道,他们的以后会怎样。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结果是功成名就,享尽荣华富贵,还是在某一次战役中,默默无闻地死去。

有一个叫丁德兴的人,他是定远人,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到他的外貌,就以“黑丁”称呼他,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丁德兴的外貌是什么样。可惜我语言匮乏,不知道应该如何形容他,《明史》的形容是,“伟其状貌”。

丁德兴是早期跟随朱元璋的那批人中的一员,在攻取洪山寨的战役中,他率领百余骑兵,击溃了洪山寨守军数千人。在丁德兴等人的进攻下,洪山寨众人投降。这场胜利给当时的朱元璋带来了信心,并且壮大了朱元璋的队伍。

后来丁德兴跟随朱元璋渡江,攻取采石、太平、溧水、溧阳的战役中,丁德兴作战勇敢,奋不顾身,充当了先锋的角色。在攻下集庆,攻取镇江的过程中,丁德兴也立下了军功。

在跟随朱元璋征战的过程中,在一系列战争中,丁德兴的表现都很勇敢,立下了很多功劳,让朱元璋意识到,丁德兴值得授予更高的职位。后来朱元璋任命他为管军总管。

在徐达、邵荣进攻宜兴的时候,久攻不下,将士们都很着急,但是战场上就这样,有时候只有勇敢,是无法获得战争的胜利的。

战场上,不仅需要勇敢,同样需要智谋。朱元璋观察了地形,根据实际的作战情况,想出了一个办法。

朱元璋的办法是,因为宜兴城西通太湖口,这是张士诚的粮道的必经之地,只要断了张士诚的粮食供应,就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那么,派谁去封锁太湖口呢?

这个任务落在了丁德兴的身上,徐达选择了丁德兴。丁德兴不负他们的期望,封锁了太湖口,后来果然如朱元璋所说,在封锁住太湖口后,局势发生了转变。

在丁德兴等人的猛烈进攻下,宜兴城被攻打下来。丁德兴也因为所立的军功,升任凤翔卫指挥使。

徐达,是朱元璋比较信任的人,他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有勇有谋,而且,他是个比较谨慎的人。在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的身份转变了,对于一些功臣,他也是心怀猜忌。在如此的情况下,徐达能善终,这也可见,徐达的小心谨慎。

宜兴之战中的另一个人物,邵荣。邵荣曾经是朱元璋手下最出名的将领之一,另外两人是徐达、常遇春。

邵荣作战勇敢,骁勇善战,但是后来他与赵继祖密谋伏兵发动兵变。

后来,此事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与邵荣一起饮酒,朱元璋心有不忍,最终还是杀了邵荣。《明史》的形容是,“流涕而戮之”。

按照《明史》的这种形容,杀邵荣,他都流泪了,后来,他是怎么忍心,在明初,以各种理由,挥舞着镰刀,杀了那么多人?只能说,人类的这种身份的改变,带来的心理上的转变,是超乎想象的。

我们也只能从这些史料中,去试图分析,朱元璋的心理转变。历史最残酷的地方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无法再更改。

宜兴之战里的徐达、邵荣、丁德兴,各有各的结局。

陈友谅进攻龙江,丁德兴率领士兵与陈友谅的队伍在石灰山交战,丁德兴的队伍击败了陈友谅的队伍。

在跟随朱元璋征战的过程中,攻取安庆、九江,救援安丰,丁德兴都立下了军功。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鲜血染红了江面,两方士兵都在争取活下去的机会,丁德兴也是这些人里的一员。他们都是为了活下去。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陈友谅,就此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征战还没结束,因为还有张士诚。丁德兴继续跟随朱元璋征战,收淮东、征浙西,并且在旧馆,击败了张士诚的队伍。

丁德兴这人的运气不能算是太好。“下湖州,围平江。卒于军。”

朱元璋没有忘记这个被他称为黑丁的人,洪武元年,丁德兴被追封为济国公。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0 阅读:10

书童读史

简介: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