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中考前“摆烂”:我顺势而为做了两件事,结果很圆满

凝妈悟语 2024-05-22 13:35:39

文|凝妈悟语

儿子高三了,现在的我很通透,没什么压力,也不给孩子压力,按部就班地生活就好。

写了一篇文章《家有高考生,家长做好后勤工作,给孩子吃一颗“定心丸”》,收到了很多留言,感觉高三家长的心态都很平稳,反倒是初三家长有些焦虑。

有个湖南的家长说,孩子初三太累了,9点55下课,回到家10点多,洗完澡10点半,再吃点夜宵到10点40多,看会儿书到11点半,早上5点半的闹钟,5点40起床,有时候会6点起床,看着特别心疼。有一天下午一点精神都没有,想吃鸡蛋,但又过敏不能吃。吃饭很挑剔,很多都不能吃,不知道该怎么吃才有精神?

看到家长的描述,就想到了3年前焦虑的我。这位家长是焦虑孩子学得太辛苦,我是焦虑孩子不学习。

儿子在中考前,幺蛾子不断。

在离中考1个月之前,几乎每个周一都要请假,不是头晕就是头疼,要不就是失眠没睡好想睡觉。带他到医院做脑部CT、脑电图,却都没有什么问题。

那时候,他们学校还没有晚自习,都是自己在家写作业。听着房间里很安静,以为他在学习呢!其实他已经睡着了。这也是偶然发现的,是有同学想问他有什么作业,我去敲门,没回应,推门进去才知道他在睡觉。

就这样,经常是八九点钟就睡了。

早上要求7点20到校,7点10分走就来得及,6点半起床就绰绰有余。按理说,他能很轻松地按时到校。但想不到的是,他去厕所一蹲就是半小时,快到点了,又告诉我还没解决完。结果,时常出现的问题是,等上完一节课才去。

其他同学在挑灯夜战、闻鸡起舞,他却在浪费着大把大把的时间。那时候,真恨不得他能24小时学习,要不然,拿什么和其他同学抗衡,咋考上高中啊!

但是,看着儿子虽然没怎么学习却又疲惫、不快的样子,又不能狠心督促他学习,只能用“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安慰着焦虑的自己。

离中考仅剩一个月的时候,志愿填报完毕,铤而走险,报了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儿子表示会努力的。虽然有些为他担心,但也选择相信。

那一个月果然有了相对好的转机,虽然没法和其他优秀同学比,但至少优于上一个阶段的他。

居然再也没有在周一的早上请过假,都是如期去上学。早上在厕所的时间也大大缩短,能够按时踏入教室的大门参加早读。尽管在家学习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勤奋,但是精神面貌截然不同。不管怎么说,有改变就是好事。

后来,中考平稳度过,所有成绩达到了预期目标,顺利拿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真的是过程坎坷,结果圆满。

为什么儿子突然有转变呢?和我顺势而为做的两件事有关,孩子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一切就变好了。

第一件事,学习放在第二位,放松放在第一位。

说实话,在我的观念里就是“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完全不满意儿子的摆烂行为。看到儿子那种萎靡不振的样子,我就火大,心脏经常隐隐作痛。

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的过分督促,招致的就是激烈的争吵和更严重的摆烂。如果孩子被我们激怒,后果往往不堪设想。这样的例子已经层出不穷,不需赘述。

学习终归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的观念是建立在以前经验的基础上,孩子没有那么多经验,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我们的方法也可能并不适用于现在的每个孩子,有些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我们或许被一些表象蒙蔽了。

比如,睡觉前看一些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大脑在睡眠中就会整合处理,就产生了记忆。儿子那段时间是嗜睡的,但不能说他没有学习。

比如,动手做一些实验,一些理论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儿子是喜欢动手的,家里有各种化学的、物理的实验工具,他在摆弄的时候,也不能认为是在玩。

比如,看视频学习,更直观,也能帮孩子打开另一个世界。儿子是喜欢看视频的,而且不是娱乐视频,所以不能否认他在学习。

既然志愿已报,孩子有了目标,也很坚决,就由他去吧,后果由自己承担。

想通了这一点,虽然悬着一颗心,也不再对孩子指手画脚。

最后一个月,见儿子晚上也不写作业,老师也没找家长,我很纳闷,难道老师都放弃孩子了?疑惑地问了儿子“最近老师忘了布置作业?”儿子说“老师说,自己觉得掌握好了,就可以不写作业了!”哦,原来如此,那儿子肯定认为自己掌握好了。

如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时间,学习效率高也没问题,我这样安慰自己。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我都会带着儿子到公园里散步一小时。虽然路上经常什么也不说,但是格外地放松,接着路灯的光亮看一眼儿子,他会回报一个微笑,不再是以前那种气势汹汹的目光了。没有学习的催促,他的心情也变得柔和起来。

有时候看到一轮圆月照亮河道,美得令人窒息。我们还会特意跑回家,带上相机,再回到公园去拍照留念。在有月亮的晚上,经常是我抱着一个大三脚架,儿子抱着大相机,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

中考前赶上端午节,放假三天,指望着儿子最后做下突击,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吗?

但是儿子是一点都没学习,在房间里“吱吱啦啦”地做喜欢的3D打印。我们附耳在门上听了好几回,希望能听到翻试卷的声音,但是每次都是失望地走了。随他吧,也许他需要放松。

记得自己高考前最后几天,也是什么都不学不进去,天天和同学压马路,高考却超常发挥,儿子大概就是我当时的状态,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孩子也就释然了。

那时候,真的是完全尊重孩子,只要他开心,能按时上学,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

第二件事,倾听孩子的烦恼,给予恰当的帮助。

别看孩子吊儿郎当、不爱学习,一副对中考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他很在意,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大压力了,只不过表现出来的样子,是我们不愿见到的。

所以,不要给孩子扣上一个“不懂事、不积极”的帽子,要理解孩子,和孩子沟通,看看有什么烦恼,需要我们给予怎样的帮助。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可以求助老师,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帮到孩子。

儿子那时候的不快乐,原来是在初三时离开了一个爱学习的小组,到了一个不爱学习的小组。他曾经给我提过要求,我跟老师也说过一次,老师说期中考试后会考虑。我没有再关注,一直觉得给老师提要求有些强人所难,儿子也没再提,我以为已经解决了。结果,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最后一个月的时候,儿子提出要调整小组,我才追悔莫及,都怪自己没有持续跟进。也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了,赶紧跟老师沟通。老师也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正好那个小组还有一张空位,让儿子直接坐过去就行。

儿子如愿以偿,大概为了和小组同学每天在一起,度过最后一段美好时光,也要每天去上学吧!

从此后,儿子确实上学积极了。可见,对于孩子的诉求,我们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要给孩子许下空头支票,制造无限的困扰。

另外,初三的孩子每天就是做不完的试卷,生活比较枯燥无味,课间10分钟就显得尤为宝贵。如果孩子能充分利用这10分钟放松,缓冲掉压抑的心情,对接下来的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点上,老师也给予了非常大的宽容,儿子和同学们都能享受每个课间。

儿子喜欢摄影,每天都会带相机去,拍下了很多欢乐的场景。儿子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同学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所以,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恰当的帮助非常重要,只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就来了,催促和监督都是多余的。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和孩子做一次深入沟通,一定会发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帮孩子清除困难,想要的也就得到了。

写在最后:大凡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到了中考,都会压力重重。作为家长,不要误判孩子的外在表现,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新的理念去审视孩子,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多让孩子放松,少督促孩子学习,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孩子用轻松的心态去迎接中考,就一定有理想的结果。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0 阅读:92

凝妈悟语

简介:两宝妈妈,专注育儿经验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