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中国统一大业,却背黑锅2000年

卡门的事 2024-05-11 05:26:02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秦始皇可谓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因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结束了诸侯分裂纷争的局面,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而闻名于世。

但又因为他在统一过程中对异己者严刑峻法,推行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巨型工程,还痴迷长生之说,大肆炼铅术,给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而被人唾弃。

从古至今,人们对他的评价总是“过大于功”,难道他真是历史上的暴虐君主吗?秦始皇究竟是个怎样的君主?

大一统后的政治建设

秦制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所实行统治模式,以大一统和君主专制为特征。

秦政对中国的影响自不必多说,谭嗣同有言“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中华民国建立之前,中国百代皆行秦政法。

秦制之所以能行之于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原因众多,抛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不说,中国孤立的世界地理位置和自我封闭的外交政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在明清之际时期的中国文人士大夫中就已经开始有人鉴于秦制之弊而否定秦制并试图改良政治,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任何可行的替代制度。

这就不能不归咎于中国长期缺少与其它先进文明进行交流与互鉴的机会。

近代以后,西方列强跨海而来,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晚清重臣李鸿章将此称之为中国20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西方列强的到来一方面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拉开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序幕。

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过是“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于是产生了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变革秦制的主张,进而拉开了近代评价秦始皇与秦制的序幕。

故近代对秦始皇认识的本质其实是对始皇所创立的政治模式的认识,更是对秦始皇所行的政治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思想的认识。

那么近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秦始皇的呢,又有何特点呢?

秦始皇的不同面目

中国近代对秦始皇的认识是多元的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随时代的发展呈阶段性变化。

洋务运动后期,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率先认识到了秦制的落后性,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主张。

但碍于当时风气未开,朝野上下尚处在“同光中兴”的迷梦之中,贸然提出变法容易招致顽固势力“以夷变夏”的攻讦。

因此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通过评价秦始皇的方式旁敲侧击地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如他们通过批判秦始皇行君主专制是上古三代民主制度的破坏者宣传君主立宪思想;

通过评价秦始皇以秦制代替周制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说明清朝统治者用君主立宪制取代秦制同样是顺应时代潮流;

通过批判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中国先秦文化流失海外,提出西学中源说,劝诱国人放下成见向西方学习。

这些评价彼此之间甚至互相矛盾,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如:他们虽一面批判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破坏民主制度,一面又赞美秦始皇以革古创新是顺应历史潮流,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说服清政府变法。

19世纪90年代,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同样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但他们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加进步和大胆。

这在他们对秦始皇的评价上表现为评价目的的转变。

1891年康有为创作《新学伪经考》,其中质疑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性,指出顽固派所推崇的古文经学为刘歆所著的伪经,希望直捣黄龙,以此动摇顽固派思想统治的根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坚持“中体西用”的中国不敌采取“全盘西化”日本,战争用残酷的事实证明了秦制的不合理性,也让萦绕在神州之上的虚骄之气一散而尽,梁启超感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因此,甲午战败后维新派评价秦始皇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委婉地说服清朝统治者变法了,而是通过评价秦始皇提出具体的变法主张。

如:批判秦始皇焚书坑儒愚民自智,主张办学校,设报官,开民智;将科举制度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类比,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批判秦始皇行君主制度,主张兴民权,设议院;批判秦始皇行郡县制有百害而无一利,主张施行地方自治等。

因此,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秦始皇的批判也更加严厉。

战争时期被抹黑的老祖宗

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满汉矛盾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于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力量逐渐壮大,加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论等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评价秦始皇提供了新的主体和视角,让这一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出现了明显地转折。

这表现为:第一、重新认识秦始皇所行君主专制制度,认为秦始皇行君主专制制度也有其可取之处,如章炳麟等人提出“独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成功独速”等优点。

第二、无论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不约而同地从阶级的角度出发认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消灭了贵族阶级实现了阶级平等,如康、梁,章炳麟,胡汉民都持此论。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鼓吹排满革命,盛赞秦始皇筑长城在历史上起到的严夷夏之防的作用。

可见此时对秦始皇的评价已由批评变为了褒扬,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近代中国人思想的退步,或是时代的回潮,恰恰是西学东渐进一步深入的结果,是近代中国人在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后对比中外国情做出的判断。

民国建立之后人们对秦始皇的认识又为之一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帝制,但却不能消灭人们心中的帝制思想。民国建立不超过10年,就出现了两次复辟。

因此,民国前期人们又恢复了对秦始皇行君主专制的批评。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在角逐中央政权的戏台上,各派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

但与中国古代时期一旦陷入分裂混战人们便倒向支持秦始皇行郡县制不同,民国初期对秦始皇行郡县制的评价不仅没有因为军阀混战而出现提高,反而出现了不少对秦始皇行郡县制的批评,可见西方的均权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

民国建立之后并没能让中国摆脱落后,走向富强,面对西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2000年前秦始皇所筑的长城竟成为国人为数不多的可供夸耀之成就。

因此,民国前期对秦始皇修长城的评价进一步提高,但与晚清时期称赞秦始皇修长城在历史上所起到的防御作用不同,民国前期的人们则更侧重于赞美长城的气势雄伟。

民国的建立虽未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但这一时期的学术氛围却空前自由,因此晚清时期那些借批评秦始皇焚书坑儒指责政府专制愚民的评价都不见了,相反出现了大量质疑秦始皇焚书坑儒真实性的言论。

对秦始皇的新认知

1928年国民党北伐成功,中国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大一统政治的信心,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声望也因此与日俱增。

同时为加强个人权势,蒋介石本人也积极鼓吹一党专政,独裁政治,而随着日本侵华脚步的步步逼近,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人和团结的中央政府来主持大局抵御日寇。

因此,民国后期社会各界对秦始皇行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评价由反对变为赞同。

民国后期人们继续对秦始皇是否焚书,焚书多寡,儒生身份的表示质疑,甚至开始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喊冤。

而在长城抗战后,长城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象征,受此影响民国后期人们充分肯定了秦始皇修长城对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近代对秦始皇的认识的变迁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总体来看,近代对秦始皇的认识呈现多种规律,如将之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的程度的变化相对照,可以发现在20世纪之前,中国对秦始皇的评价随着民族危机程度的加深呈持续下跌趋势,而在20世纪之后,中国对秦始皇的评价则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呈上升趋势。

与政体相对照,在晚清专制政体下人们对秦始皇的认识总体呈负面态度,而在民主政体下的民国时期人们对秦始皇的认识总体呈正面态度。

但这些都不是对秦始皇认识变迁的本质规律,最终决定对秦始皇认识的还是视角,近代对秦始皇认识变迁的归根结底是视角的变迁。

而影响视角的主要因素则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最为急迫的问题。

总结

那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评价秦始皇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论文选题时便已经开始思考,或许我这个人确实没有什么慧根,直到论文写至结语我也没想到一个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的准则。

我认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思维活动,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认识秦始皇本身就是个人的自由,我们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必要制定某种标准去限制这种自由。

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捍卫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只有这样真理才能越辩越明,对秦始皇的评价才能愈来愈多元,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大国的文化自信。

0 阅读:13

卡门的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