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恒大和碧桂园“暴雷”之后,万科会是最后的“天选之子”吗?

李砍柴 2024-02-16 16:13:00

继恒大“暴雷”之后,国内大部分民营房企已经倒下或正在倒下。

只有少数头部房企仍顽强支撑。

其中就有 “地产界风向标”之称的万科集团。

目前,万科身后站着的是深圳地铁(万科第一大股东),这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

相比于其他民营房企的“水深火热”,有地方国资委撑腰的万科称得上“背靠大树好乘凉”。

可尽管如此,去年9月份以来,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中就有两家(惠誉国际和穆迪)相继下调了万科的风险评级。

不像恒大和碧桂园,截至目前,万科尚无债务问题被爆出。

但这远远不能打消股债持有人的疑虑。

而在万科被爆出欠债1.35万亿之后,更直接引起了热议和一定的恐慌。

紧随其后的,就是万科美债遭大幅抛售,持有人甚至不惜降价,只求速速脱手。

伴随美债抛售,万科股价也应声下跌。造成了万科面临“股债双杀”的危机局面。

面对连番风雨,作为行业龙头的万科拿出了“地产茅”的气势:

遇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万科具体采取了哪些方法来稳住这艘地产界“巨轮”的航向?

它会是继恒大和碧桂园之后,仅剩的“天选之子”吗?

01

面对纷涌而来的质疑,万科管理层选择自证。

11月6日,万科举行了线上交流会,对目前面临的“股债双杀”和“破产说”进行了正面回应。

或许深知一家之言不足以取信境内外投资人和观望的“吃瓜”群众。

万科搬出了“幕后大佬”——深圳国资委坐镇。

深圳国资委何方神圣?

说到深圳国资委,就不得不说万科目前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

作为一家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深铁直接受深圳国资委监管。

从2017年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开始。

至今7年,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万

科掌舵人郁亮也深得深铁和深圳国资委的信任。

某种程度上说,万科—深铁—深圳国资委的关系约等于 “儿子”—“老子”—“爷爷”。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此次交流会,好比祖孙三代齐上阵。

深圳国资委更霸气放话:万科是深圳国资体系的重要成员。

必要时将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支持。

仔细听来,这几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万科是深圳国资体系重要成员。

其实,稍加了解的人都知道,万科目前既非公有,也非私有,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但深圳国资委在这次的交流会上直接指出:万科是深圳国资体系的重要成员。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深圳国资体系的统计报表中,已经出现了万科的名字。

万科的总资产和总营收、在这一体系中的占比达到了三成以上。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有我在,谁也别想动万科!

深圳国资委通过深圳地铁持有万科27.18%的股份,远超第二位持股股东。

二是和众多民营企业相比,这样的鼎力支持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深圳国资委不仅在语言上力挺,更在行动上支持万科。

会后不久,深铁集团就为万科注入了100亿的资金。

有些“杠精”可能会唱衰说:万科欠债万亿,这100亿简直是杯水车薪,做做样子罢了。

可是,那1.3万亿里面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一般指的是借款期限在1年内的借款。

一般是企业用于临时周转。

拿个人来说,信用卡借款属于短期借款,需要在到期日之前还款,这个期限一般是按月计算。

而房贷属于长期借款,有的房贷达到20—30年。

如果严格较真的话,一个人的房贷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

但并不是要在短期全部还款,所以个人不用那么着急。

万科1年内到期的借款为36.45亿。

深铁这一次注资就几乎覆盖了万科未来3年的短期借款。

力度不可谓不大。

此次线上交流会之后,万科在境内外的股债都得到了大幅回升。

这波回升让前期境外一些做空万科的机构损失惨重,尤其是那些不惜加高杠杆的空头们。

有传言说此次万科遭遇的“股债双杀”。

实际上是华尔街财团在“搅动风云”,企图通过打压万科,

操控中国整个房地产行业股市下滑,让中国房地产陷入危机。

众所周知,房地产和我国经济密切关联。

美国华尔街这是在通过金融手段打压中国,想要扼住中国经济增长的命脉。

02

除了请“幕后大佬”坐镇之外,万科管理层也公开透明地主动剖析自身目前的经营状况。

这体现出万科作为一家头部房企的坦诚和担当,至少刷了一波好感。

对稳定市场和投资人信心起了一定的作用。

接着,万科管理层主动剖析数据:

万科今年的离岸美元债总额为29.53亿,2024年到期的2笔债务本金总额只有12亿左右。

利息也远低于其他房企。

因为早在2018年,当恒大等超级房企还在疯狂加杠杆,并沉醉于NO.1 ,NO .2 的狂欢中时,

当时的万科总裁郁亮就喊出了那个著名的口号,也因此被称为房地产行业的“吹哨人”。

正是在这样的决策下,万科在短债比,资产负债率等问题上订的指标都很稳健。

以求稳和安全为首要目标。

这才没有步恒大和碧桂园的后尘。

可尽管如此,万科目前的“存货量”也高达8100多亿。

房企的“存货”指的是建成但还没卖出去和已经建到一半的房子。

在现行经济条件下,想要尽快售空这么多房子谈何容易?

万科今年前十个月的房子总计销售额为3124.4亿,比2022年的3467.6亿下降了9.9%。

这个成绩和前两年没法比。2019年开始,连续三年,万科的新房销售额都超过了5000亿。

8000多亿存房量,就算搁在销量最好的2020年,也得差不多2年才能卖完。

更何况如今早已今非昔比。

业内人士统计,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存量房已经达到了10万亿!

对此,9月23日,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就在一场大会上表示:

现在全国空置的房子多到14亿人都住不完!

怎么把这些“存货”卖出去,是摆在万科所有人面前最大的难题。

对此,郁亮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刺激“想买”群体。

他把目前的购房者分为三类:能买,需要买,想买。

前两者:能买和需要买的群体不用担心,但占比较小。

最后一类“想买”才是最值得关注的群体。

而制约这一 “想买而未买”群体的一大因素就是他们对房地产的信心还没有恢复。

郁亮也给出了大概的消费者信心恢复的时间:2024年下半年。

如果市场和消费者都给力,这两点也都达到了预期,万科确实有可能恢复元气。

但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要想达到这两点预期,首先得有足够庞大的“想买”群体。

经济下行,消费降级。

就连看上去“不差钱”的一线城市居民,都开始抛弃奢侈品,转而寻求价格更实惠的高性价比产品做“平替”了。

而房子,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子,动辄几百万。

普通的奢侈品在它面前也“弱爆了”!

在房地产行情好的那几年,年轻人想买一套房子尚且需要掏空一家6口人的钱包。

更何况如今普遍面临高失业率的环境下。

又有多少“想买”群体能掏出这些钱呢?

作为一名在一线城市打拼的“苦逼”打工人,我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想一夜暴富,我也想买房……

但是,看着连厕所都买不起的存款,也确实只能“想想”了。

03

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过去的野蛮发展,暴露出太多问题:

1、睡城,空城遍布各地;

2、预售证到手就开始卖房,烂尾楼比比皆是,风险全部转嫁购房者;

3、各大房企疯狂扩张,疯狂贷款,给银行造成巨大的资金风险。

恒大更是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业界神话:

盖个大门就狂赚了10个亿,结果还把盖楼这事儿给忘了。

房地产企业如何避免这种祸国殃民的“神操作”再现?

对此,易居企业集团CEO 丁祖昱给出了4个解决方法:

1、采取封闭式管理,专款专用,并 受银行监管;

2、改革预售制,直到交付环节才付尾款和按揭;

3、融资透明;

4、大中小房企分类管理。

此外,正如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所说,房地产企业要认清形势,响应国家“房住不炒”的号召,尽早转型。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64亿。

到2026年,这个数字将会超过3亿,2034年将会达到4亿……

未来十年是养老产业井喷的十年,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将会得到进一步升级。

而且这个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时间的增长,后续的老年人会把“将就”变“讲究”。

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将会得到释放。

况且70,80后起来的这批老人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凄风苦雨,更舍得花钱。

就目前来看,和年轻人相比,50-65岁年龄段的家庭的总资产最高,负债率却最低。

他们最看重的是舒适的消费环境,“银发经济”将会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预测:

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或将超过40万亿元,占GDP的12.2%,有可能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养老地产和文旅地产,有望会成为未来撬动经济的杠杆。

这或许是房地产企业平稳转型的一条可行之路。

-End-

作者:易七

编辑:一乙木

1 阅读:100

李砍柴

简介:一边写作养家,一边浪迹天涯